首次发现“皇家工程兵”摩崖——深山采石场佐证27万军夫修武当

户外考察队在武当山景区七星树对面的深山中发现了明朝采石场遗址。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文、图/记者 朱江

关于明朝永乐皇帝究竟调集了多少人力修建武当山,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敕建大岳太和山志》称“军夫二十余万”,《明史》载“丁夫三十余万人”。日前,一支户外考察队在武当山景区七星树对面的深山中,无意发现了一处明朝武当山建筑群采石场遗址。其中一处摩崖石刻清晰可辨,上刻“永乐十年军夫二十七万”。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党委副书记、历史学教授、湖北省武当文化研究会会长杨立志指出,这是关于明朝武当建筑史资料的重要发现,具有学术价值。

深山现明朝采石场遗址

八百里武当,群山环翠,绿树叠嶂。这处遗址位于武当山景区七星树对面的密林中,交通不便,人迹罕至。

为了摸清武当山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武当山特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吴先锋高度重视,召集有关部门组织民间力量,于今年11月新组建了一支考察队。

虽然历经605年风雨,但是摩崖石刻的字迹清晰可辨,上刻“永乐十年军夫二十七万”。

今年11月下旬,这支考察队在武当山七星树对面的密林之中发现了采石场遗址。这处遗址存有一块长约10米的巨石,横卧山林之中,与武当山建筑群所用青石料的色泽、材质完全一致。

在巨石右侧的石壁上,竖刻一列字“永乐十年(1412年)军夫二十七万”。虽然历经605年风雨沧桑,字迹依然清晰可辨。旁边还散刻着较多的“武昌右”、“武昌前”、“常”、“岳”等字样。

考察队沿陡峭石级爬上去,发现巨石的半山腰有明显切割痕迹,旁边留有石级。在巨石顶部,也有整齐的切割痕迹,并发现了凹槽。巨石的四周,可见当年工匠取石时留下的楔子洞。

武当山古建筑群是世界文化遗产。七星树一带临近武当山乌鸦岭通往金顶的古神道,是明清时期陕西、河南等地香客到武当山朝拜进香的必经之地。

修建武当宫观所需用材,除部分石料为本山所采以外,其余用料均从全国各地调运。随行考察的武当山文管所工作人员薛明认为,这个采石场遗址应该是当时卸石留下的痕迹。从长度和宽度上判断,这块巨石应该是用作条石,也就是铺设古神道的石蹬道。

“皇家工程兵”大修武当

朱元璋建立明朝,除京师的京营外,在全国各地设立卫所,隶属五军都督府,分别为前、后、左、右、中。武昌右卫,属湖广都司管辖,是军队建置。

十堰市博物馆考古部主任刘志军说,刻字中的“武昌右”、“武昌前”出现比较多,它们是指明朝都司卫所,即武昌右卫、前卫。

明朝前期的卫所旗军,主要职能是戍守屯军,有部分参与营役,其后逐渐以营役为主,晚期更是以营缮诸役为主要职能。甚至各地卫所旗军“番上”抽调到京,这部分抽调到京的旗军称之为“班军”,以供检阅,是为“京操”,参与京军的活动。

摩崖石刻中只发现了“永乐”年号,正好是朱棣大兴武当之时。这说明当时的明朝政府调集了部分地区的军民大兴武当,湖广所属的武昌卫军参与兴建武当,也是符合情理。

成书于明宣德六年(1431年),由任自垣编撰的《敕建大岳太和山志》记载,永乐十年七月十一,永乐皇帝再次下旨,为参与营建武当山的军民黄榜公布有关事项。“皇帝谕宫员军民夫匠人等……军民夫匠人等,都要听约束,不许奸懒……”同日,遣隆平侯张信、驸马都尉沐昕等昭告于北极玄天真武上帝后,启程前往武当山“统率军夫修建宫宇”。

刘志军认为,这处采石场与明朝营建武当山有关。从摩崖石刻所留的“永乐十年”时间来看,很可能是一处官办采石场,否则就不会出现“武昌右”、“武昌前”这类的国家机构与力量。

明朝武当山驻军制度的形成,是永乐皇帝朱棣出于巩固皇权的需要。关于武当山驻军的性质,杨立志指出,《敕建大岳太和山志》卷之十三《大明碑》敕建宫观把总提调官员碑,上刻着“湖广都司布政司并各府卫所州县管工官员”,记载有王斌、贲玉、龚信、应坚等27位湖广都司的指挥。他说:“这些提挥可能就是武昌卫的军官。”

“由此可见,湖广都司武昌卫等军队用10多年时间修建武当宫观,实际成为一支‘皇家工程兵’。”杨立志说,他们修完之后继续回归军事建置,还是国家武装力量。

简体“万”字古已有之

经过实地测量,“永乐十年军夫二十七万”的刻字,每个刻字长、宽均为0.1米。

耐人寻味的是,这10个刻字中,常见的“樂”、“軍”使用了繁体字,而“万”使用的是简体字。

人们习惯性地认为简体字取代繁体字是古今分界线,认为古代存在简体字是不合逻辑的。为此,有人提出质疑,由于“万”不是繁体字,这处摩崖石刻是后人极为“蹩脚”的假货。

为此,记者连日来请教了多位相关专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书协理事、十堰市书协副主席黄家喜认为:“不论任何朝代,文字应用都有官方和民间的不同,民间要俗一些罢了,比如这样的刻字便属此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书协刻字委员会副主任黄劲松看后说,南北朝时就有现在的“万”字了,并非一定是“萬”字的写法,也不可说是简体。“山东的《泰山金刚经》就是这样写的。七星树新发现的这些刻字不应是今人所刻,因字古朴并有古隶之风,字很率真,建议拓下保存为好。”黄劲松进一步指出,这处摩崖石刻不应是一般石匠所为。明朝隶书在民间很少使用,这几个字有明显的古隶用笔,故非一般匠人能为。

“繁体字与简体字,在明清时期大量混用。后来的简体字在古代,基本上大部分都存在,并非后人新创。简体字只是把身份‘扶正’,规范使用而已。”十堰市博物馆考古部主任刘志军认为。

十堰资深收藏家李兰德说:“这字本身已存在了几百年。刻之前,工匠对石头表面做过平整处理,相当于在一个新石头面上刻字,由此石头表面与阴刻线底的自然风化程度高度一致。只有看不懂石头新老的人,才会纠结字体繁简的问题。简化字自古就大量应用,最早是由工匠兴起,如先秦‘物勒工名’中即有大量应用,后来历朝历代都屡见不鲜,就连一些皇帝用的官器中都屡有发现。”

简繁互补是中国文字的演变规律。从某个方面来说,不论是繁体字,还是简化字,都是我们民族发展史当中的产物。探寻其中的奥秘,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丰富我们的国学知识和历史底蕴。继承我们民族的文化遗产,并使之发扬光大,才是当代人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和共同心愿。

摩崖记载27万军夫建武当

明朝永乐十年,永乐皇帝朱棣诏令天下工匠云集武当山,修建皇家道场。那么,修建武当山到底动用了多少人力呢?有说20余万人,也有说30余万人!

武当山的宫观建设,是从明朝永乐十年九月开始动工的。主体工程于永乐十六年(1418年)完成,附属工程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完成,共建九宫八观三十三处建筑群,大小为楹一千八百余间。武当宫观建成后,又不断进行修理和增建。

《敕建大岳太和山志》记载:“国朝敕命隆平侯张信、驸马都尉沐昕,统率军夫二十余万,敕建武当山宫观”;“永乐十年,特敕隆平侯张信、驸马都尉沐昕、礼部尚书金纯、工部侍郎郭琎等,率领官员军夫人匠二十余万,创建玄帝大殿、山门……”根据志书记载,永乐皇帝当时调集修建武当山的官员、军队及工匠共计20余万人。

清朝乾隆四年(1739年),国史馆总裁官张廷玉定稿的《明史·张三丰传》记载:“乃命工部侍郎郭琎、隆平侯张信等,督丁夫三十余万人,大营武当宫观,费以百万计。”

根据明史记载,有专家分析认为,在武当山大兴土木的高潮时期,整个工程及后勤役用人员日均应当有30余万人。

李兰德说,永乐年间,修建武当山的人员数量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任务,人数都会有所增减。这个只是永乐十年的人员数量佐证。”

关于永乐皇帝究竟调集了多少人力修建武当山,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那么,“永乐十年军夫二十七万”摩崖石刻的发现,意义何在?

杨立志指出,过去研究者不能确定永乐皇帝大建武当时军民夫匠的准确数字,而这个摩崖石刻记载了相对准确的数字,可以与《敕建大岳太和山志》所记人数相印证。“这是武当山首次发现记载‘皇家工程兵’的摩崖石刻。它虽历经605年,遭受了风雨侵蚀,但仍保留了完整的历史信息,是有关明朝武当建筑史资料的重要发现,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