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光谷生物城的武汉中原瑞德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无菌生产车间作业。(记者 柯皓 摄)
湖北日报记者 文俊 通讯员 张镧 丘剑山
坚持创新驱动引领,加快构建创新发展新高地。把创新摆在全局发展的核心位置,构建具有湖北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大力推进国家创新型省份建设,发挥创新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摘自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省科技厅负责人表示,省党代会报告提出“今后5年,全省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这是我省首次将科技进步贡献率指标写进省党代会报告,为我们贯彻落实省党代会精神指明了奋斗方向。
提升创新能力为中国发展贡献湖北智慧
“新旧相推,日生不滞。”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蕴藏着巨大潜能。
省党代会报告提出: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支持武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和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争取建设国家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建成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支持高校与企业建立协同创新中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产学研利益共同体,促进科技资源共享和创新能力提升。引导武汉高校创新资源向其他市州扩散,支持县域柔性汇聚创新资源,促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
省科技厅负责人表示,此次省党代会报告指明了未来五年我省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方向、新目标、新举措,充分体现了新一届省委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坚定决心。科技创新引领,正在市县党政主要负责人的意识中得到确立。该厅已代拟起草了我省《推进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实施方案》,将在组织领导、考核评价、平台建设、资源共享、人才引进、成果转化等方面,推出支持县域创新发展系列举措。
武汉、襄阳、宜昌,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武汉市科技局局长李记泽介绍,武汉将依托长江新城建立“武汉科学城”,建设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进一步整合优势资源,支持中科院P4实验室、华科大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武汉同步光源等重大科学装置建设,使武汉成为继上海、合肥、北京之后的第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激发内生动力大力培育创新创业主体
“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科技竞争力。今年以来,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上半年完成增加值2699.16亿元,呈现增速加快的良好势头。
省党代会报告提出:激发创新内生动力。坚持人才优先,改进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更多高端人才和“湖北工匠”。加强科技企业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大力培育创新创业主体,支持创新型领军企业做大做强。全面落实税收减免、金融扶持等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改革科研评价制度,增强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创新动力,让尊贤重才蔚然成风,让创新活力充分涌流。
省科技厅负责人表示,该厅将重点打造“科技企业创业与培育工程升级版”,进一步完善科技创业服务体系,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推进升级版各项政策举措在本地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创业企业、科技创业人才中落地落实。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科创局局长李世庭表示,将深入推进“光谷青桐汇”“东湖创客汇”“楚才回家”等双创活动,加快工研院、企业技术中心、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创新平台发展,加强产业联盟、国家重大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大力推进技术的创新和转化应用。
促进优势转化让创新资源转变为生产力
近日,省深改办对首届湖北改革奖表彰名单公示,“湖北促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改革”获评首届湖北改革奖。全省技术合同登记成交额5年翻了9倍。
80后的王海波是湖北工业大学经管学院副教授,另一个身份是武汉智丽丰信息科技公司的创始人。这家创办仅两年的公司,今年营业收入有望达800万元。在王海波看来,这得益于湖北为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提供宽松的环境,让他们这些高校科技工作者更安心创新创业。
省党代会报告提出:促进创新资源优势转化。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收益对接,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构建政产学研多方联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形成覆盖全省的成果转化服务网络。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让创新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转变为现实生产力。
省科技厅负责人表示,“四个对接”和“五链融合”,是我们协调各方,形成工作合力的方向与目标。下一步将深入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项行动方案》等行动方案的贯彻落实。在完成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技术需求挖掘工作任务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等。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