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楚网 记者 祝梦 通讯员 刘荣刚
今年以来,我市全力以赴上项目、扩投资,全市投资增速较快,呈现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的良好态势,为实现经济工作“双过半”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1到5月,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70亿元,增长15.8%,增幅居全省前列。152个市级重点项目,1到5月开工建设140个,开工率为92.1%,完成投资124亿元,占年度计划的36%。其中,11个省级重点项目全部开工,完成投资39亿元,占年度计划的63%。
围绕“两库”建设谋项目
今年以来,我市把谋划作为项目推进前提,以项目储备库和建设库建设为载体,聚焦目标、突出重点、分工协作、动态管理,精心谋划和储备了一批能够引领和支撑十堰未来发展的好项目、大项目。
聚焦目标。围绕全市投资年均增长15%的总目标,实施“1115”投资项目三年行动计划,即未来三年新开工1000个亿元以上项目、100个10亿元以上项目和10个百亿元以上项目,累计投资达到5000亿元以上,确保市、县(市、区)两级建设库每年入库项目的总投资额及年度计划投资额增幅不低于其上年的实际增幅,并力争相关项目纳入省对应工程包中。
突出重点。按照政策可准入、资金可获得、发展可持续的原则,结合“十三五”规划纲要及各行业专项规划,围绕《湖北省扩大有效投资三年行动指引》(鄂发改投资〔2017〕203号)中“四大领域十一大工程包”投资导向,突出我市“一主四大四新”产业重点谋划项目。
分工协作。市、县(市、区)党政主要领导对“两库”建设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发改部门承担具体工作,通过开展“重大项目谋划”主题年活动,将每年谋划的重大项目实时转入到储备库。部门以“四大领域十一大工程包”及“一主四大四新”产业项目谋划为载体,各牵头单位“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业务科室具体承办,并负责与发改部门对口衔接。
动态管理。市、县(市、区)两级均要对项目“两库”实行动态滚动管理。其中,对符合入库标准的项目及时纳入储备库,对具备开工条件的储备项目及时调入建设库,对不再符合储备范围、无法实施的项目及时调出储备库,对短期内无法开工建设的和已完工的项目及时调出建设库。截至6月初,全市已经入储备库亿元以上重大项目711项,总投资3744亿元;已经入建设库亿元以上重大项目445项,总投资2540亿元以上。
围绕“三大重点工作”推项目
把项目推进作为工作重心,紧紧围绕精准扶贫、生态保护、产业转型、民生改善三大工作重点,扎实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事业建设等四大领域重大项目,充分发挥了项目投资“定海神针”和“牛鼻子”作用。
围绕精准扶贫推项目。把精准扶贫作为头等大事,变脱贫短板为投资机遇,加快推进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基础设施配套等项目建设。逐村确定发展项目,研究推进措施,把扩投资细化到产业项目、村组农户。一季度,产业扶贫共投资22亿元,实施产业扶贫项目2885个,带动贫困人口26.3万人。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开工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1603个,一季度投资16.08亿元,预计全年投资85.8亿元。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年度推进十堰滨江新区至武当山玄岳门一级公路、青少年户外培训基地、武当路复线-三峡路道路工程等重点交通、市政、社会项目24项,总投资233亿元;年度计划实施政府投资项目64项,总投资260亿元,年度计划投资90亿元。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启动了1516个村的农村环境整治、15万人安全饮水工程,投资3.97亿元新建改造农村公路212公里、建设农村公路安防工程1055公里。
围绕生态保护推项目。把生态保护作为后发优势,全面扩大生态建设、污染治理和环保产业投资,实现生态治理、环境保护和产业发展多赢。以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为契机,引进北京碧水源、北京排水集团、深港公司等环保龙头企业参与我市生态环保建设,环保产业快速发展。截至目前,280多家环保企业年实现产值近百亿元。以举办第四届国际道教论坛为契机,推动武当山景区“十三五”规划项目提前实施,今年总投资达95亿元,其中投资4.1亿元的“一街一河一路”改造项目全面完工,智慧交通投入使用,促进了文化旅游产业提档升级。投资100亿元的六里坪高铁旅游小镇6月份开工建设。引进的水产品开发重点企业华彬矿泉水总投资6.57亿元,已完成投资4.2亿元,8月份可建成投产。
围绕产业转型推项目。把产业转型作为首要任务,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相结合,围绕构建“一主四大四新”(汽车产业为主导,生态文化旅游、能源、现代服务业、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产业为支撑,智能装备制造、生物产业、节能环保、新材料产业为重点)产业新体系,多措并举促转型。依托老工业基地搬迁改造促转型,支持东风神宇、东风动力总成、东风装备工业园、东风零部件工业园、东风军品生产基地等“五大板块”迁入工业新区,可置换中心城区土地2000多亩,结合旧城改造发展新型产业,建设东风汽车博物馆,以搬迁扩投资,以调整促升级。仅东风“863”计划各板块总投资147亿元,我市配套投入100亿元以上。由于汽车主导产业产销两旺,1-4月全市制造业完成投资89亿元,同比增长26.6%,占全市投资总额的22%。围绕生态文化资源和汽车产业抓招商、引项目。华彬大健康、华润医药、东风新能源乘用车、沃特玛、杭萧钢构等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新材料项目落户我市。其中沃特玛电动车项目填补了我市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件生产空白,预计今年产值可达45亿元。世纪中远新能源汽车项目今年可产2万辆,产值35亿元。通过技术改造、更新产品,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以先锋模具、华昌达、骐通、勇创、帕菲特工程机械、驰田金刚、天舒机电、高周波公司等龙头企业的创新发展,带动了智能自动生产线设备及工装制造、模具设计与制造、工程机械制造、热处理设备等产业的集群发展。1-4月,共完成改建与技术改造投资37亿元,增长217%。
围绕“两个方向”抢项目
把“抢项目”作为奠定发展基础的关键举措,瞄准名企、发挥优势、抢抓机遇、向上争取,不遗余力把项目抢到十堰来发展、建设,做实发展文章。
横向抓招商引资。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瞄准富士康科技集团、丝宝集团、华彬集团、绿城集团等一批名企,抢抓对口协作和国贫县企业IPO绿色通道政策“窗口期”机遇,狠抓项目签约和落地,成功引进了铝空燃料动力电池、国药东风医疗合作、明匠智能制造产业园、豪安锂电池及材料生产等58个规模以上招商引资项目,占年计划58%,协议投资总额达272.87元。其中,抢抓国贫县企业IPO绿色通道政策“窗口期”机遇,正洽谈企业7家,万润新能源、长江星医药、盘龙国瑞医药等3家签约落地。
纵向抓对上争资。始终把向上争取政策放在投资项目工作的首要位置。今年以来,利用全国“两会”召开等有利时机,市委书记、市长亲自带队,率领市直相关部门和县市区与国家有关部办委就国家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泗河流域综合治理可持续发展先行示范区、中医院开场传承创新能力建设、公共实训基地、丹江口水库旅游基础设施、十堰北站至武当山西站城北快速通道项目、武当山机场等一批急需国家支持的重大政策和重大项目进行了汇报衔接。其中,十堰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工作获国务院“真抓实干成效明显”通报表扬,将被国务院优先支持设立国家级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和示范园区。截至6月上旬,全市已经争取到中央和省预算内资金近10亿元,规模位居全省前列。其中,2017年教育专项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9090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040万元,再创历史新高。保障性安居工程、易地贫扶贫、流域综合治理等项目资金拟于近期分解下达。
围绕“一把手工程”帮项目
把党政主要领导安排在重大项目一线,接受上级党委政府重点督办,实行“一把手”抓项目工程,形成了领导包联、部门协同、政府引导等项目推进工作机制,推动了重大项目快速推进。
“一把手”亲自召开会议,深入项目一线调研督办。今年以来,市委书记、市长多次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议和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投资项目和招商引资工作,并深入项目一线踏勘、调研。市委书记、市长还亲自组织全市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开工亿元以上重大项目52个,总投资125.8亿元,年内新增投资76亿元;亲自担任“导游”组织全市重大项目拉练活动,集中巡检项目40多项,营造了抢抓项目的浓厚氛围。
“一把手”担任重大项目“首席服务官”,亲力亲为帮项目解难题。市委办、市政府办专门印发《关于明确市领导担任重大项目“首席服务官”的通知》,建立市领导担任重大项目“首席服务官”制度,27名市级领导包联35个重大项目,实行“一企一策”,对项目筹建的各个环节提供全程服务。其中,市委书记、市长分别领衔推进万润新能源材料产业化、绿色装配式建筑工业化创新基地和丹霞山高端矿泉水生产等3个重点产业项目,多次深入项目一线调研督办和协调解决问题,3个项目迅速推进,进展非常顺利。截至6月8日,3个项目已经累计完成投资9.17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91.7%,超时序、超进度完成投资计划。
“一把手”亲自研究投融资改革和项目督办考核工作,亲力亲为创优环境。今年以来,市委书记、市长主动研究投融资改革、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和行政审批局挂牌等工作,明确指示将项目工作纳入全市综合目标考核体系,要求整合市委、市政府和市直有关部门督查力量开展督办考核工作。目前,我市已经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全市投资促进工作的十条措施》、《十堰市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等一揽子创新政策。组织开展了4次项目督导活动,按季度开展项目拉练,变“相马”为“赛马”,摆擂台、找差距、补短板,形成了“比拼赶超”抓项目的浓厚氛围。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