郧西民歌:深山盛开的奇葩

2012年10月,郧西县景阳乡首届民歌大赛举行。(郧西在线)

湖北日报讯 詹灵筠

郧西县景阳乡位于汉江之滨,境内有一条“骡马古驿道”。早在初唐,流放者所带来的宫廷文化与本土文化发生融汇与整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说唱文化。

民歌传承方兴未艾

“桑木扁担哟,圆溜溜哎,挑起那个担子下扬州哎,身披那个毛毯花布衫哎,走了多少山路哇,拐了多少弯啊,扬州城有没有呀美丽的七仙女哟……”初夏,阳光明媚,景阳乡骡马店村民歌传承人王光华、王成贵,与景阳乡中心小学几名学生在稻场学唱山乡民歌。

王光华和王成贵两位老人均已73岁了,传唱山乡民歌60余载,兴起时仍爱亮亮嗓子,对着大山喊上几声《号子》或是哼上几句《姐儿歌》。

郧西县景阳乡号称“说唱艺术之乡”,此地的娃娃们,不少从小学四年级开始,捧着当地的民歌精选唱本,在村里民间歌手指导下学唱动人旋律。

晚饭时刻,王光华老人拉着长长的尾调开始唱道:“一张桌儿呃,四四那个方哦,白米那个饭儿哟,放中央哟……”这首名为《慢赶牛》的山歌,是景阳乡农民吃饭时唱的山歌。歌儿伴着美酒,让人陶醉其中。酒喝得渐渐多了,醉意慢慢升起来,歌声也和醉意一同消长。村里几位老歌手都端来自己酿的陈年“拐枣酒”逐一敬酒,本来还算宽敞的堂屋,此时略显拥挤。

“我们结合《牛郎织女手抄本》里的牛郎织女情歌选段,改编了一首新版《牛郎织女》爱情歌曲,唱给你们听听吧。”说罢,王光华和王成贵就开始了精彩的演唱:“美丽的郧西像车城,高楼大厦像竹林。城乡风光无限好,天河仙桥世上少。铜牛望月伴星光,猴儿石头沙筑墙。牛郎放牛春桥边,织女下河来洗澡。牛郎旁边偷着看,老牛仙体生巧计……”

收集整理千古民歌

景阳的山乡民歌有着独特的旋律、歌词、风格、体裁,文艺工作者把这种文化现象称为“景阳现象”。

常年走南闯北的郧西民歌带头人梁友宾对景阳说唱艺术有自己的认识:“民歌就是流淌在我们身体里的民族血液,它凝结着跨越时空的文化基因。我们没有理由让它流失。”

今年46岁的梁友宾抢救整理了《创世歌》《牛郎织女手抄本》《唱英雄》《单身记》《山伯访友》《二度梅》《张孝打凤》等近千首古本民歌,以及景阳民间歇后语、景阳民俗等近20多万字的文字资料。

这位身材壮硕的农家汉子,对山乡民歌有如此的见解和热爱,着实让人感动。闲聊间,他随口唱出了几句关于农历七月初七夜,当地男女乞巧拜月时对唱的民歌选段:“从小和你交情起,交个合同拜个天,等石生花马生角,海干成田才分离。哥侬有心妹有心,大家联手齐齐拜,有心相恋成双对,百年偕老永相随。”

说唱艺术切时应景

每逢红白喜事或重大节日,是景阳乡最热闹的时候。农民歌手们会准备一箩筐山歌烘托喜庆,有号子、山歌、田歌、小调、风俗歌、灯歌、儿歌等。

小孩出生唱《望月歌》,孩童生日唱《儿歌》,成人唱《山歌》,过江唱《划船歌》,养蚕唱《桑木扁担》,种菜唱《姐儿歌》,干活唱《号子歌》,出闺唱《哭嫁歌》,起屋唱《上梁歌》,待客唱《迎客歌》,办丧事唱《孝歌》等,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郧西县先后举办了七届七夕文化旅游节,在全县城乡传唱“七夕歌曲”的同时,还把景阳的“说唱艺术”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