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工作搞得好 十堰获国务院通报表扬

东风特汽(十堰)专用车有限公司与深圳沃特玛共同研发新能源系列专用车并实现量产。(资料图片)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文、图/记者 吴忠斌 张建波

近日,从省发改委传来喜讯,国务院办公厅正式下发《关于对2016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表扬激励的通报》,其中对十堰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工作予以通报表扬。据悉,全国共有17个地市被通报表扬,十堰是全省唯一一个。下一步,国务院将对受表扬的地方优先支持设立国家级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和示范园区,优先支持在重大改革和重大政策方面先行先试。十堰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发展中的哪些做法获得了国务院的首肯?昨日,记者采访了市发改委工业科科长李敏,从中获得答案。

从依靠东风“一主独大”到“多条腿走路”

十堰因车而建、因车而兴。上世纪60年代,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东风公司的前身)在十堰投建。自此, 一个世界级汽车生产基地在鄂西北崇山峻岭中崛起,一个不足百户人家的小镇变身为全国闻名的现代汽车城。

历史选择了十堰,十堰迎来了第一次跨越式发展,迅速成长为全国汽车产业化程度最高、产业集群优势最明显的地区之一,汽车工业在湖北省独占鳌头,直到1994年,全省汽车产量的94.7%仍源自十堰。在很长时间里,汽车工业产值占十堰工业产值的80%以上,而东风公司产值又占全市汽车工业产值的70%。

进入新世纪,面对奔涌而来的市场经济大潮,十堰往日的地域优势成为东风公司前行的羁绊,其走向世界的发展战略与十堰地处山区所造成的城市交通、土地、发展空间等众多制约因素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2003年9月,东风公司总部迁往武汉;2006年6月,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总部也迁至武汉,一批配套企业相继搬离十堰。随着东风“两个总部”相继外迁,十堰汽车工业产值两年陡降173亿,一大批配套企业“随风而去”。2005年,十堰生产总值增幅跌至4.8%的历史最低点,工业总产值负增长6.6%。那是十堰最艰难的一段时光。企业外迁、税源流失、投资下滑、消费下降,一时间车都将变成“废都”的说法甚嚣尘上。

也正是那个时候,十堰人下定了“多条腿走路”的决心,逐步构建以汽车工业为主体,旅游、水电、医药、绿色食品等新兴特色产业为支撑的“一主四大”多元产业体系,这四大产业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重5年内翻了一番。

2016年,十堰实现地方工业产值1325亿元,占比从2005年的33%提高到72.5%。地方汽车工业产值达628亿元,占全市汽车工业比重55.3%,较2005年提升30.4个百分点。绿色产业年均增长20%左右,产值占全市工业比重达到38.5%,比2010年提高10.3个百分点,生物医药等5个产业成为全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2016年,工业利润率达到11%,高于全省平均利润率近6个百分点,位居湖北第一;工业企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达到13件,比“十一五”增加12件。

破解瓶颈制约,由山城向山水之城跨越

十堰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92%的地域是山地。土地制约之痛,长期困扰着十堰。如何既拓展发展空间、促进产业发展,又保护林地?经反复论证,2007年,十堰按照“科学规划、生态优先、集中开发、规范利用、节约集约”的原则,对部分低丘缓坡实施山地整理、开发利用,完成山地整理12.5万亩,城区工业用地达5.55万亩,是建市初的2倍多,相当于又开发了2个东风公司的用地面积,为十堰大规模的企业搬迁及产业转型升级创造了条件。东风重卡新工厂、动力总成新工厂、装备工业园、零部件工业园、特种商用车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落户,有力支持配合了东风公司大自主战略。除东风外,一大批优质项目纷纷入驻各类工业园区,龙门工业园、万象工业园、普林工业园、三环工业园、生物产业园等园区迅速崛起。工业园区的大开发、大建设,拉动了项目建设的大发展。

十堰,被群山呵护,也被群山阻隔。为了破解交通瓶颈,市委、市政府提出了重大交通项目建设规划。目前,武当山机场建成通航,3个客运和散货码头已投入使用,武汉至十堰高铁全线开工,十堰至西安高铁即将开工建设,十房、十白、谷竹、郧十四条高速建成通车,率先在秦巴山贫困地区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形成了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

区域格局进一步优化,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2014年12月,郧县成功撤县设区,十堰主城区面积由2010年的57.6平方公里增加到120平方公里以上,增长一倍多,常住人口增加到120万人,十堰真正实现了由山城向山水之城的跨越。

围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瓶颈,十堰大力实施“一城两带”、“一统三分”战略,竹房城镇带城镇化率提升到63%,汉江生态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写入国家“十三五”规划,形成了特色产业示范带。县域经济占全市比重由2005年的不到三分之一,提升到40%以上。

振兴汽车产业,致力打造国际商用车之都

从“二汽”落户的那一天起,十堰这座城市的命运就紧紧与东风汽车公司拥抱在了一起。汽车产业基因已深深融入城市骨髓,汽车产业仍然是这座城市强劲的发展动力。

十堰决策者们决定,从一切围绕东风转,到一手抓服务东风、一手抓地方企业,一手抓配套升级、一手抓整车发展,做强汽车产业,重振车城雄风。

2009年7月,东风商用车公司发布了“863振兴计划”,数百亿元的投资开始进入十堰。2010年5月23日,东风商用车8万辆重卡新工厂项目落户十堰东风工业园,并于2011年9月全面投产。全部产能8万辆形成后,年产值可达240亿元。拉动相关配套产业新增产值720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东风商用车公司。

一方面服务东风,一方面十堰汽车产业并不完全依赖东风。近5年来,十堰大力发展地方汽车产业,形成了两翼齐飞的格局。在调结构促转型中,一批国内知名企业、投资过亿的重点项目进驻十堰:2003年,东风渝安进驻十堰;2004年,双星集团落户十堰;2010年,世纪中远新型搅拌车1000辆生产线在十堰投产;东风中客项目填补东风高档客车空白;三环专汽3万辆产能项目落户十堰;总投资3亿元的东风实业(十堰)车辆有限公司3万辆专用车扩能项目被引进十堰。

十堰地方汽车产业异军突起,汽车产业集群效应也日渐凸显。商用车零部件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大到车身、车架、车桥等总成,小到汽车螺丝钉,在十堰境内几乎都能找到生产厂家。汽配生产能力,主导产品达到60万辆份以上,地方汽车产业逐步与东风十堰基地规划并驾齐驱。

目前,十堰规模以上汽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达600余家,资产超过1500亿元,拥有1000多个整车品种、4000多种汽车总成及零部件、20万产业工人。2016年,全市汽车工业产值达1304亿元,是2006年的4.5倍。

十堰并没有满足。在将十堰打造成鄂渝陕豫毗邻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历史进程中,十堰向更高的目标瞄准:保持“中国第一、世界第三”的商用车生产地位,实现“百万量级”汽车城目标,最终把十堰市打造成为国际商用车之都。

培育新产业,由十堰“制造”向十堰“智造”转变

改革关键在补短板,对十堰而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是打好产业转型升级攻坚战。为此,十堰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制造业深度融合,通过技术创新、转型升级,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打造中国汽车智能装备之都。

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的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是工业经济“弯道超车”的有效路径。湖北鸿亚力汽车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生产焊装自动化、焊装夹具、汽车装备、装配自动线设计与制造。该公司采用的“互联网+制造业”模式,研发出信息化平台建设,不仅推动生产方式智能化,更推动产品设计、销售过程的互动。该公司年初仅仅两个月就实现订单2000多万元。

十堰沃特玛电池有限公司利用自身的产品和技术优势,研发的新产品解决了智能电网在建设中储电的技术难题。储存能源是我国“十三五”规划大力发展的新兴产业,已成为新能源行业最具发展前景的领域之一。沃特玛电池的技术创新使公司迈入了储能新时代。

数据显示:十堰每年工业经济约35%左右的产值是由新产品新技术推广使用产生的。这个数据居全省前列,是十堰致力于“智能设备”、“工业技改”,通过“两化融合”、“机器换人”来推动企业加速研发新产品新技术的必然结果。

今年十堰明确提出,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对接国家和省政府政策意见,重点围绕设备更新改造、智能化改造、产品升级改造等任务,发展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十堰智造”品牌。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