郧阳区一村支书荣获全民阅读大会主题征文一等奖,来看获奖原文

秦楚网-十堰头条讯 记者 冰客 报道:记者25日从郧阳区作家协会获悉,4月23日,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在云南省昆明市开幕,大会上举行了第二届全民阅读大会·“阅读新时代”主题征文颁奖典礼,郧阳区作协会员、谭山镇徐家村党支部书记赵德敏的《三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荣获一等奖,并应邀参加了颁奖典礼。

据悉,第二届全民阅读大会·“阅读新时代”主题征文活动评审推出一等奖作品15篇、二等奖作品30篇、三等奖作品50篇和优秀奖作品若干篇。优秀征文名单经公示后,日前在云南省昆明市举行的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上公布并颁奖。

QQ截图20240425161723_副本

赵德敏出生于1996年,系郧阳区谭山人。2021年7月回乡就业,立志扎根基层,讲好乡村故事,服务乡村振兴。曾有多篇文章发表在《工人日报》、人民网、学习强国等平台,系郧阳区作家协会会员。赵德敏的征文作品《三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刊发于2024年4月19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阅读新时代”栏目。

附:

三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赵德敏

优秀的书籍就像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每一次阅读总会开启一段精彩无比的探宝之旅,让人回味无尽,受益无穷。有这么一本书,它陪伴我走过了5个年头,它就像苍茫大海中的一座灯塔,指引我走过入党、择业、工作等人生的十字路口,让我的青春不再迷茫,它就是《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初读,信其道

2018年,我正在新疆读大学,眼见新一批的党员发展对象名单中并没有我的名字,我感到沮丧极了,一时间钻了牛角尖,生活和学习的状态一下子松懈下来。

我的大学班主任李老师敏锐察觉到我的变化,看着我一下子变成了一个泄了气的皮球,毫不客气地说道:“你入党申请书上不是清清楚楚写着‘请组织考验我’吗?小小年纪,一遇挫折便垂头丧气,日后怎成大器?我推荐你看一下《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看看习近平总书记的入党经历。”

我羞愧难当,便火急火燎蹬着自行车到新华书店买了一本《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买回书后,我迫不及待捧着阅读起来,合上书本的时候已到晚上11点。闭上眼睛,我仿佛穿越了时空,到达了那片贫瘠又充实的黄土地。我似乎看到那个从北京来的知青,已经褪去眉间的稚气,他白天与群众一起放羊、铡草、挑粪、拉煤、拦河、打坝,什么脏活累活都默默无声地干,从不抱怨,从不“撒尖儿”。到了晚上,他回到窑洞,借着一灯如豆,一遍又一遍工工整整地写着入党申请书。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不管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他都始终没有对党产生过怀疑和动摇,他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坚定如磐!

我犹如大梦初醒,忽然有些庆幸,入党不是过家家,而是一份庄严神圣的誓言,若是初心不纯洁、信念不坚定,又怎么能够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呢?这个入党路上的“小插曲”让我扣好了人生第一粒扣子,让我获得了一份无比宝贵的“人生指引”。自此,我认真学习、积极进取、迎接考验,并于2019年考上了研究生,2020年12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再读,奉其教

2021年,我即将研究生毕业,此刻我又面临着人生中的重大抉择——就业。当我的研究生同学们一场又一场地参加招聘会,一批又一批地落实工作岗位时,我已经拒绝了成都、重庆多所学校的入场券。有同学以为我是眼光高,“拣尽寒枝不肯栖”,殊不知我的内心正在天人交战,是留在成都、重庆,还是返回家乡?

我的家乡在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谭山镇,这里位于鄂陕豫三省交界处,历来都是山多地少、吃水困难、交通不便,百姓生活贫困,是典型的山沟沟。我的家庭并不富裕,祖辈务农为生,偶尔再打打零工、做做小生意,但是我的父母却极其重视教育,始终相信教育可以改变命运。父亲经常跟我说:“山沟沟里可以飞出金凤凰,只要你肯上进,砸锅卖铁也供你上学。”于是,我10余年寒窗苦读,为的就是有一天可以飞出山沟沟。而今,成都、重庆等大城市的就业机会就在眼前,正该是抓住机会、一飞而上,我到底还在犹豫什么呢?

因为我看到了我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的山沟沟正逐渐富起来、亮起来、美起来了;因为我听到了“时代楷模”黄文秀的故事,她在我的心里播下了一颗回乡的种子。而让我下定决心的还是我再次翻开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从中感受到了青年习近平博大的胸怀、坚韧的意志和浓厚的人民情怀。在气候环境恶劣的黄土高原上,习近平总书记一扎根就是7年,在这7年的青春岁月里,他了解了人民实际的疾苦,和人民建立了血肉联系,为他提出“精准扶贫”奠定了基础,为新时代发生山川巨变埋下了伏笔。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北京大学讲话时提到:“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而今,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青年要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到基层和人民中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2021年7月,我放弃了飞出山沟沟的梦想,返乡就业成为了一名基层工作人员。

三读,效其行

初任村主任助理时,我跟村干部一起入户走访,村民对我都很客气,但也仅限于客气,始终感觉不是太亲近。一问原因,乡亲们说:“那个大学生戴个眼镜斯斯文文的,说一口普通话文绉绉的,我们也不知道聊点啥。”

我恍然大悟,虽然我是土生土长的谭山人,但一直在外求学,根儿扎得还不够深,与乡亲的血肉联系还不紧。

于是,我又翻开《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想在青年习近平身上找到指引。他15岁离开北京,从繁华的大都市来到黄土高原上的小山村,城市与农村、繁华与贫困的落差刹那被放大,他也并没有意志消沉,反而一路闯过“五关”,实现了脱胎换骨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他完全融入了这片土地,成为了“黄土地的儿子”。他当选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后,又办沼气,办铁业社、代销点、缝纫社、磨坊……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真正做到了为群众办实事。1975年,习近平被清华大学录取,要走的那天,梁家河所有村民,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含泪相送。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我笨拙地模仿着榜样的做法,一次又一次地往乡亲的家里跑,去跟群众唠家常,去倾听他们的真心实话,去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我看到,花甲老人步履蹒跚,仍在田间辛勤劳作;我听到,午夜荒野喇叭里循环,“打死你害人的野猪”;我感受到,忙碌了一天的乡亲们在广场上翩翩起舞的那种惬意……我真正体会到了“待入尘寰,与众悲欢,始信从中另有天”的真正内涵所在。2022年7月,我任徐家村书记,我们发展香菇3万棒、红薯200亩、油茶500亩,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务工;我们修村部广场、推行“厕所革命”,让乡亲们有一个干净整洁的人居环境;我们修机耕路、改造撂荒地,用心用情守护农民的命根子——土地……我在这里找到了青春的意义。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值得一读再读。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