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楚网讯(十堰晚报)记者 方元 特约记者 袁昌 报道: 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关乎每个公民。今年“两会”期间,一些热心网友提出了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意见建议,10日,市文体新广局对这些意见建议进行了回应。
据了解,网友建议,应重视十堰文化产业,如十堰汽车文化、竹山上庸文化、房县诗经文化、郧西七夕文化、郧阳汉水文化、武当道家养生文化等,深挖这些文化背后的故事,围绕这些文化深耕细作,做大做强文化产业。
市文体新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十堰文化资源包括汉江文化、武当文化、汽车文化、红色文化和民俗文化。近5年来,按照市委、市政府“外修生态 内修人文”和“一城两带”的战略定位,市文体新广局将文化现象与文化产业相融合,推行“五区”文化发展格局,经过3年的实践,十堰“五区”文化发展格局正在逐步开展,有效推进了十堰文化产业的发展。
这“五区”文化发展格局具体是:
中心文化区。以城区各大文化场馆、高校等为主体,兼顾不同人群、不同需求,推进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融合,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相衔接,打造集文化、艺术、健身、休闲为一体的核心文化区;
武当文化区。以武当山为龙头,丹江口为依托,以展示武当文化、道教文化为主,打造武当文化演绎区;
秦巴文化区。以竹房城镇带为依托,以展示秦巴文化、农耕文化为重点,突出秦巴山区的民间文化和诗经文化,建设秦巴文化体验区;
汽车文化区。以东风板块为依托,以展示汽车文化为核心,对汽车文化遗址、生产车间进行整体保护,建设汽车主题博物馆、广场、雕塑等,打造汽车文化展示区;
汉水文化区。以两郧为依托,发掘汉水文化资源,打造汉水文化观光区。
目前,市政府已将“五区”文化发展格局写进了《十堰市“十三五”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广播电影事业发展规划》,并以十政发[2016]38号文件予以印发实施。
2017年,市文体新广局将积极搭建和完善文化产业发展平台,支持企业“做大做强”; 争取出台十堰文化体育产业相关政策,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文体产业领域;充分发挥“文创”协会作用,推动十堰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深化对口协作项目推进力度,加强与北京市文化委、体育局的协作关系,争取支持项目;重点扶持一批文化企业申报国家级资助项目;持续推进体育场馆改革创新,重点做好大型体育场馆免费低费开放工作;完成“十堰文体通APP”终端建设,并投入运行;大力实施项目招商工作,继续推进武当仿古文化城、中国基础方程式赛等项目招商工作。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