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船灯。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文/记者 方元 特约记者 石文轩 通讯员 李德甫 整理 图/记者 张启国
花市灯如昼,人流如潮涌。元宵节也称“上元节”、“灯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元宵节里闹元宵,是非常古老的民俗。俗话说:“腊月三十的火,正月十五的灯。”十堰市各地区也十分看重元宵节,把元宵节看成和过大年一样。这一天,集体出动看花灯。在元宵节里,十堰究竟有哪些民俗活动呢?记者为你细细探访。
志书记载中的十堰人闹元宵
清同治版《房县志》记载:“元宵,作灯神前墓道及门庭井灶……有龙、虎、狮、麟、车船、竹马、节节高等灯。又有秧歌灯……自正月初十起,结彩张筵,画帘银烛,钿车宝马,雾暗香霏,填街塞巷,灯影与星月交辉,爆竹声与歌管竞沸,至二十后,乃罢。”
“正月十五为上元节,通衢张棚结彩,火树银花,灯烛辉煌,又火龙、凤凰、竹马、狮子,皆以竹纸装点为之……”这是《郧阳府志》对郧阳人正月十五玩凤凰灯舞的记载。早在清光绪九年 (公元1883年)的郧阳,凤凰灯舞已开始流行。
闹元宵玩花灯,人人都在盼望着,也在忙乎着。十堰人过罢三天年,在继续拜年、喝春酒的同时,也在忙着扎元宵节的灯,做元宵节的鞭炮、烟花,准备闹元宵。
灯笼匠们从山中收来数百根大竹子,运进城中,开始劈竹篾,准备扎元宵节花灯。鞭炮匠们收来火纸等物,准备做元宵节闹花灯的鞭炮、烟花。元宵节前是灯笼匠最显本领的时候,各地都能扎出花样新鲜、独具特色的灯品:郧阳有古麇国时的凤凰灯,郧西有古上津县的火龙灯,古均州有出水兽灯,竹山、竹溪有“懒龙”,房县有火龙灯舞。史料记载,元宵节的花灯超过百种,各有特色。
房县火龙有唐风
房县火龙。
房陵州从过大年开始,至正月二十,到处可以看到挂红灯的景象:大门口一对大红灯,天井院一串串小红灯,厨房门口点着灶王红灯,就连坟墓上也点着“怕”灯。
点灯后,人们天天晚上看蜡烛是否结“灯花”。灯花兆丰年,意味着风调雨顺。元宵节灯品种更多,龙虎狮豹、马牛猪羊、鱼鳖虾蟹全都成了灯,特别惹人喜爱的有双羊抵架、猴子上树、乌龟游水、鲤鱼摆尾等。当然,最热闹的莫过于火龙灯舞。
房县正月十三花灯队出动,城内城外七条街各出一队。流星火球开路,狮子打场,龙灯跑圈,船灯放歌,各色花灯照亮,舞狮子者每到一地,枪、刀、剑、戟、钢鞭、铁棍齐向狮子打去,名曰“打狮子”。
最为热烈的是烟花喷龙。在房县当地玩龙灯不仅有以烟花喷攻玩龙人的豪气,而且还有三大唐风。
一是祭龙。正月十三出龙灯,玩龙人不顾冰天雪地,全部赤身裸体,头扎红巾,脚穿草鞋,只穿一条湿短裤,双手端起当地九月九酿的房县老黄酒,一口喝干,然后再斟一碗祭龙。祭毕,用嘴把黄酒喷洒在“龙衣”上,然后起舞,喊着“要花子”。三五人提着水桶不断地向玩龙人洒水。场面隆重,几乎老老少少都要参加祭龙大会。为何玩龙人要先喝酒后祭龙呢?这里记载着一段唐代的历史。唐中宗李显被贬到房陵州为庐陵王时,总担心其母武则天害他,也怕别人在酒中下毒。庐陵王立下规矩,以敬酒为由先喝一碗“防毒酒”后,再敬一碗“放心酒”。皇帝为“真龙天子”,祭龙若祭天子,自然也要“先喝为敬”了。
二为西关玩老龙(白须)。龙主水,五行属北方,为何老龙不在北方而在西方呢?原因是房县向西顺山而行,所谓玩龙向西——体现庐陵王向往京都。
三为润年龙,龙体13节。李显在房县时度日如年,恰逢一闰年,心神不宁,就把祝愿寄托在玩龙上:加一节龙身就多一份力量。公元705年,李显回长安当了皇帝,用了“神龙”、“景龙”两个年号,可作为房县玩龙有唐风的佐证。
龙灯出队,前面两对流星火球开路,玩球人头扎红色云子巾,身穿一套云子衣,脚踏云子鞋,两人一前一后掷火球,前后左右飞旋,花样不同,步伐身段表演不同,前后左右两对流星火球如风火巨轮在空中飞舞,观看的人不敢近前,只能远远看着。
流星火球后面是过山长号,两人抬着,两个人吹。随后是两人抬的大鼓,两人抬的大锣……随流星火球行进。流星火球、过山号、大鼓、大锣引着狮子、船灯、高跷……加上围观的群众,声势浩大,队伍足有30 米长。
伴随龙灯的是各种花灯,举灯者代表着各行各业,他们边走边唱,见啥人说啥话,见百匠赞百艺。
紧接着,舞龙队喊着:“要花子哇!要花子哇!”主人家搬来烟花爆竹,对着舞龙人放礼花,名曰“酬花子”,以示对玩灯者答谢。这时焰火升空,在“要花子”的吼声中,把舞龙推向高潮。唐朝时元宵节玩龙灯从一夜发展到玩三夜,到了南宋,改为正月十三出灯,到正月十六“倒灯”,烧掉中间的龙节,留着龙头、龙尾,叫做“有头有尾,来年接水”。
2009年,在房县舞动了千余年的火龙被列入十堰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房县火龙也已经成为每年元宵节重要民俗活动。
郧阳凤凰灯舞体现“楚人崇凤”
郧阳凤凰灯舞是郧阳独有的民俗文化,有“楚人崇凤活化石”之称,是“楚人崇凤”遗风的生动体现,是中国汉族民间舞蹈中唯一的灯舞艺术形式。1988年被记载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湖北卷》的首篇。这种灯舞集传统舞蹈、绘画、民间手工艺和民间乐曲于一体,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凤凰灯从头到尾长约8米左右,两翼展开宽约2米左右,表演时双翅能扇动,凤尾可翘动。舞蹈表演由男性青壮年五人执掌,另有四盏鲜花灯,一盏牡丹花灯,一盏太阳灯,由六人分别举着立于表演场地四周,音乐曲牌大都来自戏曲音乐和民间吹打乐。郧阳凤凰灯舞表演按照“拥凤出巢—凤凰游园—凤凰寻花—凤凰梳羽—凤凰打盹—凤凰展翅—凤凰朝阳—凤凰回巢”等程序依次进行,并配以风格独特的凤凰灯舞曲调,凸显出浓郁的地方特色。
凤凰灯民间舞仅流行郧阳,每年春节、元宵节在街头、住宅前、场院里演出,尤以正月十五、正月十六最盛。
上津火龙灯舞有140多年历史
火龙灯舞,亦称龙灯大鼓,是目前在鄂西北发现的规模最大的民间舞蹈形式,参加舞龙的队伍多达上百人,郧西县上津火龙灯会包括农历正月十六元宵节习俗和火龙灯舞贺岁两个部分,至今已有140多年的传承历史。
上津火龙灯会中的火龙灯舞,以火龙灯舞、狮子灯舞为主体,各类仪仗配饰多达56件。每一个仪仗配饰,都蕴含着一个传统民间故事。上津火龙灯会有会规,一般从农历正月十二在杨泗庙开光开始,到正月十六在佛爷洞前搌灯结束。正月十三、十四、十五则是真正的玩灯时间。玩灯期间,形成人在火中跳、龙在火中舞的热闹场面。从正月十二开始至正月十六结束,整个活动贯穿了请龙、龙点睛、舞龙耍狮、搌灯等,狂欢一直进行到元宵节之夜。正月十六下午,人们再次来到金钱河畔,点燃火龙,虔诚地举行“送龙”仪式。
传说上津是火龙之地,火盛水缺,历史上有“十年九旱,瘟疫流行”的记载。老百姓为祈求分管雨水的龙神保佑,确保上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瘟疫不起、国泰民安,由当地民间艺人和民间医生共同商议,设计了这个规模宏大的祭祀龙神、迎福接瑞的民俗仪式。经过数百年的发展,以上津火龙灯舞表演为核心内容的祈福仪式,渐渐形成了今天人们眼前内容丰富、制作精美、队伍庞大、灯火辉煌的上津火龙盛会。
丹江口水兽灯非常独特
在武当山下的丹江口市六里坪镇,至今每逢春节,民间要玩耍一种水兽灯。这种水兽灯,在汉民族的春节传统灯舞里是绝无仅有的。
这种水兽灯独特的地方,不在它的玩耍技巧,而在于灯的造型:水兽头部有一只独角,口鼻如牛,不过嘴巴比牛嘴宽阔,身子、尾巴取麒麟形。传说水兽灯与均州在古代发现的珍奇动物——独角兽有渊源。
但为什么它不叫独角兽灯而叫水兽灯?相传是因为这种动物经常在水边出现,人们怀疑它不是陆地上的动物,而是水里的精怪。
十堰地方其它民俗活动
竹溪“万民伞”
万民伞是以伞为核心道具的民间传统舞蹈,是竹溪过年习俗之一。万民伞舞蹈起源于唐朝,明代初期流传于竹溪,盛行于明清时期。凡受百姓拥戴者,百姓都要举办送万民伞仪式,为其颂德扬名。万民伞表演队伍人数不限,少则二三十人上台表演,多则百人游乡或在场地演出。
玄武灯舞
玄武灯舞是根据流传在武当山地区的玄武大帝神话故事设计、制作、表演的民间舞蹈,距今已有几百年历史。玄武灯舞以龟、蛇为道具,分为龟舞、蛇舞两个部分。
玩船灯
玩船灯,又叫彩莲船、玩彩船、跑旱船,它是秦巴山区、汉水流域一带颇为流行的民间传统舞蹈形式之一,表演历史悠久。彩船卧滩是玩彩船的高潮部分,观众喝彩声不绝于耳。
拉犟驴
拉犟驴花灯多见于竹溪、竹山一带,主要表现老婆婆骑驴进城途中发生的故事。舞蹈既表现老婆婆各种骑驴技巧,又刻画毛驴的倔犟。滑稽有趣的表演,营造出轻松欢快的戏剧情调。
狮子舞
舞狮子。
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助兴,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该习俗在十堰城乡较为常见。
舞狮子又称“狮子舞”、“太平乐”,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装扮成狮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当引狮人。舞法上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舞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滚彩球等动作。
郧阳蚂虾灯舞
郧阳蚂虾灯舞是流传于郧阳区安阳镇的一种民间舞蹈。每年春节、元宵节在集镇街头、住宅前或场院里出演,尤以正月十五、十六日最盛,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蚌壳灯舞
蚌壳灯舞简称蚌壳舞,俗称彩蚌舞、蚌壳、蚌壳精、蚌舞、戏蚌壳,是汉族民间舞蹈的一种形式。1949年前后,开始在十堰地区的郧县(今郧阳区)、郧西等地流传。
郧西县流传的蚌壳灯舞有群舞、双人舞、三人舞等形式,在六郎乡一带尤其盛行。
蚌壳灯舞蹈,一般不单独表演,在有其它舞种伴随的前提下才进行活动。如:玩龙灯时,往往有几只蚌壳跟随游动,更常见的是在跑旱船舞蹈中,有两只蚌壳相随。
棒灯舞
棒灯舞,又称“提棒灯”,是流传在竹溪县城关地区的一种传统舞蹈。棒灯舞融舞蹈与武术为一体,相传其起源与坐镇武当山的主神真武神有关。
相传,净乐国太子到武当山修道时,三千乌鸦兵历经千难万险,护卫真武抵达武当山。真武为感念乌鸦兵之功,特封乌鸦为护卫将军。民间艺人依据此传奇故事创作了棒灯舞,表现三千乌鸦兵沿途护卫真武的经过。
棒灯舞经过数代艺人的丰富完善,到清末年间,由郭氏艺人改编成固定套路而流传至今。棒灯舞是龙灯舞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提灯耍棒进行表演的形式,担负着护卫龙灯表演的任务。棒灯舞独立表演时,一般由8至20人组成,尤其是晚上灯内蜡烛齐明,另有一番情趣。
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该习俗在十堰地区较为常见。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如今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一年内喜气洋洋,平平安安。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欢迎。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