郧阳区六宝山人文纪念园内,工作人员在集体树葬的树上挂祈福带(资料图片)。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记者 冰客
临近清明时节,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鲜花祭扫、网上祭扫、踏青遥祭等文明祭祀方式,祭奠英烈、缅怀先人。
同时,随着绿色殡葬宣传的不断深入,树葬、壁葬、花坛葬等节地生态葬正成为市民殡葬新选择。
城区多处公墓和陵园推行生态葬
3月29日,是清明节前的一个周末,正值祭扫高峰。
当日10时许,张湾区花果公墓树葬区前,绿树成荫,鸟鸣声声。市民周先生带着家人前来祭奠母亲。周先生母亲的“墓”,是一棵4米多高的松柏,身姿挺拔,枝叶繁茂。墓碑则是一块如杂志封面般大小的石碑,静静依偎在树下。和传统墓葬不一样,周先生的母亲选择的是树葬。
周先生的母亲生前是东风公司一名职工,临终时告诉儿女选择树葬。“母亲生前曾说什么方式的安葬都一样,但在听说树葬后,认为既节地又环保,还节省费用,于是在临终前告诉我们,她死后选择树葬。”周先生说。
不仅仅是周先生的母亲选择树葬。2024年3月28日,在郧阳区六宝山人文纪念园,该区举办绿色生态安葬暨清明节文明祭祀宣传月活动启动仪式,8位逝者的骨灰被安放在柏树下,生命以最自然的方式得以升华。
此前,2022年4月1日,郧阳区举办首届集中节地生态安葬公益活动,共有96位逝者选择节地生态安葬,墓园免费为96位逝者提供“花坛葬”,让他们落葬花坛,入土为安。
这是我市推广生态葬的缩影。据了解,郧阳区六宝山人文纪念园从2016年起推行树葬、壁葬、草坪葬、花坛葬等生态葬方式,是我市较早推行生态葬的公墓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十堰城区多处公墓、陵园共有200余名逝者选择树葬。
我市2002年开始推广生态葬
2002年,花果公墓率先推出树葬,并向社会发布公告,免费为逝者提供树木。当年,十堰城区共有6个家庭在清明节将逝者以树葬方式在花果公墓安葬。至今,这些逝者已长眠在树下20多年。
“与传统殡葬方式相比,树葬既节省土地、环保美观,骨灰还可通过土壤融入生机勃勃的柏树,寓意生命的转化延续。”花果公墓一名管理人员介绍说。
2016年2月,民政部等9部门印发《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积极推广更加环保、省钱的生态殡葬方式。2018年,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殡葬改革的实施意见》,倡导节地生态、文明节俭安葬。2021年,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十堰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十堰主城区殡葬管理工作的通告》,自2021年4月1日零时起,十堰主城区一律实施公墓安葬,集中办理丧事,倡导厚养薄葬、文明治丧、低碳祭扫、生态安葬的风尚,促进生态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20多年来,十堰城区的十堰公墓、花果公墓、鹤架山人文纪念园等都推行包括树葬、花坛葬、草坪葬、壁葬等节地生态葬。据了解,生态殡葬数量呈逐年增长的态势。
节地生态葬为何越来越受群众认可?业内人士分析:“主要有环保、节约土地资源、提倡节约和回归自然、个性化、留下美好回忆等5个方面的原因。生态葬可以根据个人意愿选择不同的方式,例如树葬、花坛葬、草坪葬、壁葬等,也可以选择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生态葬墓地一般在风景优美、空气清新的地方,能够让亲友留下美好的回忆,同时,也是一种重温自然、感受生命的方式。”
选择树葬逝者多为公务员医生教师
“选择生态葬的逝者不乏公务员、医生、教师,多为文化素养较高的人群,且大多逝者是生前主动提选择节地生态葬。”采访中,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介绍说。
缘何公务员、医生、教师这类人群愿意选择死后树葬?
“公务员、医生、教师这类人群逝者选择树葬的多,是因为这类人群观念开放,能够接受各种生态葬的方式。”花果公墓一名管理人员说。
清明节前夕,记者在花果公墓树葬区遇到祭奠父母的吴女士和家人。吴女士告诉记者,她的父母先后于2014年、2016年去世,合葬在花果公墓树葬区。他们生前是湖北医药学院的老师,都曾表示去世后想要树葬,“父母认为树葬不仅环保、经济,还为国家节省了土地。”吴女士说。
吴女士透露,长眠在花果公墓树葬区的好几位逝者,生前都是父母的同事。
来自六宝山人文纪念园的数据显示,该园生态殡葬区占比达到整个墓区的20%。据统计,其中,选择树葬等生态葬的逝者生前多为退休的公务员、医生、教师等。
树葬作为一种绿色、生态的殡葬方式,既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也能节省土地资源和殡葬开支,有利于逝者与自然和谐相处。相信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市民接受各种生态殡葬方式。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