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楚网讯(十堰日报)记者 刘俊 通讯员 尚长霖
“您好,这里是十堰‘12348’法律服务热线,很高兴为您服务,请问您有什么问题?”3月28日,在十堰“12348”法律服务热线值班室,两名值班律师正忙着接听电话,耐心解答来电群众的问题。
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局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不断创新法律公共服务方式,降低法律援助门槛,扩大法律援助范围,提高法律援助质量,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让法“援”之手陪伴群众左右。
热线“不打烊”
全年服务群众2万余人次
2月1日凌晨2点,市“12348”法律服务热线夜间值班律师王律师接到一条求助短信,正在办理离婚手续的张女士因遭公公索要钱款并威胁,所以留言寻求帮助。
王律师在服务平台上阅读完信息后,立即拨通张女士电话,详细了解事情经过后,明确告知张女士离婚协议已明确财产和债务分割,建议她保留相关证据,到公安部门备案,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王律师的专业解答让张女士倍感安心。次日,该案件被移交至市法律援助中心进行后续跟进。几天后,张女士反馈已备案,问题得到解决。
去年3月,根据省司法厅部署要求,市司法局精心制订方案,多方协调部署,采取办理兜底电话入网手续、完善硬件设施和遴选一批政治素质高、法律专业能力强、沟通表达能力好、热心公益事业的执业律师等举措,将“12348”法律服务热线接入“12345”政务服务热线平台,实现业务深度融合,为市民提供“7×24小时”全天候法律咨询服务。目前,该热线共有34名资深律师轮值,全年服务群众2万余人次。
“很多群众只有晚上才有时间咨询法律问题,新机制试行后可以让更多群众的法律咨询需求及时得到回应。”十堰“12348”法律服务热线负责人说。
服务送上门
畅通法律援助“最后一米”
“感谢叶律师,如果没有你们的帮助,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3月11日,拿到劳动能力鉴定结果后,家住郧西县羊尾镇的张师傅激动地说。
2023年12月15日,张师傅在某工地搬运石板时不慎受伤。因工地项目被违法分包给无资质的包工头王某(化姓),张师傅受伤后仅获得了治疗费赔偿。他多次尝试维权,却因法律知识匮乏而屡屡碰壁。去年5月9日,他拨通了“12348”法律服务热线,当天值班的叶律师详细了解其情况,并与张师傅约定面谈,为其提供法律援助。
了解到张师傅行动不便,叶律师主动上门服务。在张师傅家中,叶律师详细了解了案件经过后,明确告知张师傅,承包公司应承担工伤保险责任,并为其制订了详细的维权方案。
“法律援助的初衷就是为困难群众提供免费法律服务,守护他们的公平正义。”叶律师说。
“针对线上咨询中特别复杂的案件,我们会引导当事人到当地公共法律服务大厅现场咨询,让当事人与律师面对面交流。遇到行动不便或者有困难的群众,律师主动上门,为群众提供‘零距离’服务。”市法律援助中心主任秦毅介绍,目前,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共有33名资深律师轮值,2024年累计受理8730件群众法律咨询业务。
数据赋能
助力法治十堰建设
“合同经律师把关后,我就放心了。”3月28日,在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李女士拿着房屋租赁合同对记者说。她告诉记者,之前听说了不少因租赁合同不合规引发的纠纷,这次专程拿着房屋租赁合同请律师把关。李女士的经历,正是我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从“事后维权”向“事前预防”转变的生动写照。
“以前群众都是出了事才找律师,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事前进行咨询,防患于未然。”市司法局副局长喻强说,2024年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共接待咨询35436人次。
市司法局每月对市公共法律援助中心收集的咨询数据进行分析,及时捕捉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去年下半年,针对农村经济合同类咨询数量快速增长的情况,市司法局迅速组织法律服务人员深入乡村开展针对性普法活动,帮助群众规避风险。
数据分析不仅为精准服务群众提供了遵循,也为政府防范化解社会矛盾提供了重要参考。去年上半年,某经济类纠纷引发咨询激增,市司法局及时向有关部门通报情况,提前制订应急预案,有效化解潜在风险。
市司法局将不断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线上+线下”编织覆盖城乡的法律服务网,推动公共法律服务多元化、便捷化,让法治的阳光照进每个角落。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