郧西三弦焕发新生机。
■ 熊朝学 邹景根
郧西三弦是流行于原郧阳地区(今十堰市)的一种弹唱艺术,因其伴奏乐器以三弦为主,又以郧西县最为流行,故而得名。这种曲艺形式在郧西县及附近各县流传,已有近200年历史。郧西三弦于2009年被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评为“湖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
三弦是中国传统弹拨乐器,其最早产生于秦代,称为“弦鼗”。元代以后,三弦便在全国流行起来。
三弦由琴头、弦轴、山口、琴杆、鼓框、皮膜、琴马和琴弦等组成。音箱略呈圆方形,两面蒙皮,弦三根,音色粗犷、豪放。种类上主要分为大三弦、中三弦和小三弦(南音三弦)。大三弦长115厘米左右,流行于北方,音色低沉响亮,主要用于北方大鼓、评书演唱;中三弦长110厘米左右,流行于河南、鄂西北、陕西,音色悠扬浑厚,主要用于河南大调曲子、越调,鄂西北民间小调和陕西眉户、清曲的演唱。小三弦长90厘米左右,流行于南方,音色明亮而清脆,主要用于福建南音、江南丝音、昆剧、京剧等。
经考证,郧西三弦大约形成于清道光年间。相传,当时郧西县马安镇惠家河村住着一位叫刘家江的江湖艺人,长于三弦弹唱,常年卖艺为生。
据马安镇刘氏家谱记载:刘家江的祖上大约在1750年前后迁居马安镇惠家河村,祖籍福建永安,那里正是南音三弦、大腔戏最为流行的地区。因刘家祖上将南音三弦带入了郧西,所以刘家江从小就能弹会唱。
为了糊口,刘家江经常穿梭于湖北、河南、陕西等地卖唱。为了迎合当地人的欣赏习惯,他刻意收集、研究各地的民间音乐,从中汲取精华,丰富声腔艺术。经过长期不断地糅合、创新和实践,他逐步将陕西眉户、清曲和河南大调曲子、南越调等融入到郧西地方小曲小调之中,并与本地语言音调相结合产生新的腔体。于是,一种独具郧西地方特色的民间戏曲曲种——郧西三弦诞生了。
二
据《中国曲艺志》及相关文献记载,在1850年左右,郧西三弦的曲牌和曲目初步定型后,便受到了郧西民间艺人的接纳和追捧。于是,郧西三弦这种脍炙人口的文艺演唱形式便迅速在郧西民间和周边地区传播开来。
传统郧西三弦的表演形式以“坐唱”为主,俗称“闹地玩儿”。这种表现形式,不分场合、不计环境,无需大锣大鼓,不必粉饰着装,逢年过节,或农闲之时,或谁家操办喜事,三五成众围成一圈,几个人坐在一起,一把弦儿、一副板儿或一只碟子,自弹自唱,或你弹他唱,或一唱众帮。叙掌故、道历史、话俏皮、逗诙谐,家长里短,生动活泼。
“春景儿天,春景儿天,对对燕子绕上云端,杨树叶儿青哪好一似菱花绽呐。戏耍秋千,热闹哟一声喧,正值得玉楼醉倒杏花天,醉了也是好啊,倒睡在长春院呐……”这是曲牌为“四小景”中关于春天的唱段,歌词表现出浓厚的乡土生活气息。在当时文艺生活较为匮乏的年代,郧西三弦丰富了郧西山乡人民群众的生活。
上世纪20年代,三弦演奏在郧西乡村广泛流行,演唱题材丰富多彩,表演曲目既有大开大合的《满江红》《太平年》《苍龙下海》,又有小桥流水的《断桥》《闹五更》……这些传统三弦的曲目和曲牌为我们留存下了宝贵的原生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郧西三弦旋律自成体系,曲牌独具特色,唱腔悠扬婉转。因此,上世纪80年代,郧西三弦被录入《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湖北分卷》《中国音乐志》和《中国戏曲曲艺大词典》,由此,郧西三弦成了当时全国八十三个地方曲种之一。
在传承过程中,郧西三弦积累了丰富的唱腔曲牌,形成了自己的核心唱腔。它鲜明的地方特色主要靠这些唱腔来体现,演唱时,按需所用,灵活变化。其主要曲牌共有40多种,按其使用情况,可分为核心唱腔、变体唱腔、辅助曲牌等三大类。这些曲牌有的长于叙事,有的长于抒情,有的长于讽刺。
核心唱腔是指经常使用,并起核心作用的曲牌,主要有“越调头”“越调尾”“慢诉”“紧诉”“背宫”“背宫头”“背宫尾”“寄生草”等20余种。最具特点的“越调头”“越调尾”构成了郧西三弦音乐的基本形态。“越调头”由三个乐句组成,用于整个折子的开头,在一个折子中只能使用一次。例如传统郧西三弦《画纱灯》的开场白:雅韵儿优树叶儿青哎,请一个丹呀青画儿扇纱灯,你将那有情有义的故事画上几层……唱完这三句就要使用另一个曲牌。
变体唱腔则由核心唱腔改造、演变而来,它的作用是丰富核心唱腔的表现力。主要曲牌有“诗片”“断桥”“叠落金钱”等10余种。如曲牌为“诗片”的《秦琼观阵》唱段:罗成马上一声禀哪哎,尊一声哪秦二哥细听分明哪,这一阵可不比别的阵哪,登洲城可不比别的洲城哪……这些唱段在折子中起到了丰富作品内容、增强作品表现力的作用。
辅助曲牌是穿插在核心唱牌中间起着帮腔作用的衬句,主要曲牌有“三朵花儿”“银纽丝儿”“剪剪花”“大钉缸”“太平年”“满江红”“苍龙下海”“雪花飘”“四季相思”“清平调”“梳妆台”等10余种。例如曲牌“雪花飘”的唱段:哗啦啦把门开,哗啦啦把门开,开开门来原来是张秀才,你那里施一礼,奴这向你躬身下个拜……
郧西三弦的曲牌在演唱中肩负着各自不同的分工和作用。如“八板头”“八板尾”主要用于开场和收尾;“慢数”“紧数”“叠落金钱”等曲牌主要用于叙述;“徵调”“打洞”“梳妆台”等曲牌用于说理讲情;“雪花飘”“剪剪花”“钉缸”等曲牌用于表达愉快、喜悦的心情;“四小景”“清平调”等曲牌的作用是有咏景抒情;“哭五更”等曲牌用于抒发凄切悲凉的心情;“吹腔”等曲牌用于谴责和讽刺;“四季相思”等曲牌用于表达相思的情感;“满江红”“银纽乐”“背弓”等曲牌长于叙事、抒情和抒发深刻细腻的内心情感……
据郧西三弦第四代传承人查茂华介绍,郧西三弦的曲牌唱词十分讲究,一部分属于绝律诗体,一部分属于元曲式的长短句,不同曲牌的唱词都有固定、严格的字数、句数、句式、平仄、韵脚和字词结构要求。例如“背弓”曲牌词句的组合方式是:第一、二乐句是7字句,第三、四乐句是(3+7)字的10字句。这是基本背弓曲牌词句的组合方式。有时根据情节的需要,在第三和第四乐句之间,还可以增加叫做“寄生草”的小曲牌,它的组合方式是两个5字句组成,但它不能单独使用,属第三乐句的补充。在第四乐句中,有时为了热烈紧凑的叙事,激情奔放的抒情,要加一段垛板,乐句根据需要可长可短,是3字句或4字句组成。
每一个郧西三弦的折子所使用的曲调都是由不同的曲牌叠加而成的,创作时要根据故事情节发展的轻、重、缓、急和人物的喜、怒、哀、乐来选择不同的曲牌,然后把填好唱词的这些曲牌连成一体,这样才能组合成一部完整的生动优美的演唱曲目。例如,郧西三弦《拷打红娘》使用的是“背宫头”“断桥”“叠落金钱”“越调尾”四曲牌的组合体。而在郧西三弦《构叶好处多》的折子中,使用了“越调头”“慢诉”“紧诉”“背宫头”“寄生草”“背宫尾”“断桥”“叠落金钱”“银钮丝”“剪剪花”“大钉缸”“吹腔”“打洞”“诗片”“三朵花”“背宫”“垛子”“越调尾”等十八个曲牌。
正因为郧西三弦有不同曲牌、调式和板式的变化,所以它既能尽情吟咏人世间的真善美,又可痛斥谴责人类灵魂深处的假恶丑;既能表现气势高昂、欢快愉悦的激动情绪,又可抒发失意思恋、幽怨悲凄的伤怀情感,这正是郧西三弦征服听众的魅力所在。
郧西三弦乐声悠悠传雅韵。
三
传统的郧西三弦,因其所处的时代不同,决定了它在创作中的不足,主要是故事情节发展上的平铺直叙,音乐旋律上的缓慢冗长,表现形式上的相对单一。
随着时代变化,人们对郧西三弦的应用和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为发扬光大凝结了数代人心血的郧西三弦,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以查茂华为代表的新一代郧西三弦传承人,在不断的探索中,努力寻找郧西三弦的旋律节拍与新时代脉搏跳动的结合点,不断升华创新,在继承传统郧西三弦精髓的基础上,按照当代人的审美要求,取其精髓,兼收并蓄,对三弦曲牌、音乐旋律、唱词和表演形式进行了大胆的改编和创新,赋予它新的审美情趣,使词句表达更加简洁明快,弹唱风格更加独特丰富,表演更加扣人心弦。通过改编,郧西三弦展现出了清新脱俗的艺术特色,焕发出了新的艺术生机。
新时期,郧西三弦以“歌颂祖国、歌颂人民、歌唱新时代,弘扬正气、鼓励奋进”为己任,对三弦的字、词、句章精心改编创作,力求故事的情节曲折生动、起伏跌宕;歌词语言简明扼要、生动活泼。例如新编郧西三弦《飞升崖的传说》,用“八板头”开头,唱词为:“巍巍武当山,胜景遍山峦,道教圣地冠华夏,美妙的神话五洲传”。短短四句,便向观众展示出一幅巍峨秀丽、景群遍布的武当画卷,同时设下悬念。折子结束时又用“八板尾”结尾,唱词是:“师傅巧施美人计,试出真善美奇男,至仁至爱成正果,飞身崖,万丈渊,点化真武成大仙。”又是短短四句,点明了全折子的主题,让观众回味无穷。
三弦的曲牌是三弦填词写谱时所用曲调调名的总称。传统三弦的曲牌大多是历史上人们保留下来的相对优美动听的曲调,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些曲牌也存在繁缛、冗长、音乐低沉等不足。
为了适应新时期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充实和扩展三弦的音乐曲牌,郧西三弦的传承人,沿用传统郧西三弦曲牌的形成规律和特色韵律,改良现代民间流行的小曲小调,形成了新的曲牌,如“花甲癸”“情丝丝”“夜静思”“新婚乐”“七夕呤”“欢庆锣鼓”“山歌”“山外山”等,这些新编曲牌为郧西三弦注入了新鲜血液,开辟了崭新的艺术空间。同时对传统曲牌进行加工和提炼,如《三退红包》折子在使用“八板头”曲牌开头时,为达到开板行腔先声夺人、一鸣惊人、震动人心的效果,第一乐句用了三个音节,落音为中音5,比老曲牌增加了一个音节,提高了一个大三度;第二乐句用了六个音节,落音为中音5,比老曲牌增加了三个音节,音阶提高了整八度;第三乐句用了六个音节,落音为中音1,比老曲牌增加了二个音节,落音相同;第四乐句用了六个音节,落音为低音5,比老曲牌增加了一个音节,落音相同。这种改编,使音韵更加高亢,声腔更加引人入胜。
在表演形式上,郧西从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探索三弦的舞台表演,他们吸取表演唱、伴舞唱、朗诵唱、说说唱唱等形式的长处,逐步将呆板“坐唱”的郧西三弦,演变成为一种“演、奏、舞多层次展示,音、光、美全方位调度,角色说唱分合自如”的创新版郧西三弦。在伴奏方面,也增加了笛子、二胡、吉他等其他乐器。
走上了现代文艺的舞台的郧西三弦的唱词结构,在严格继承“长短句式”这一传统郧西三弦曲牌精髓的同时,又克服其过于平铺直叙、繁缛冗长的不足。用简短的词句表现新时代新人、新事、新风貌,用简洁的描述介绍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使观众的思想情感,伴随剧中人物的表现,一同嬉笑怒骂,一同悲欢离合。
例如,郧西三弦《深山红烛》,将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代表胡安梅的故事改编成了舞台剧目,收到了良好的表演效果:教师胡安梅,美名传四方,安贫乐教终不悔,粉笔春秋写呀华章。秦岭山脉哎火地沟,山大人稀八沟七梁,村民世代与书无缘,七十年代才办呀学堂,安梅父执教二十二载,粉尘灰末发呀染霜,临死前留下了垫付学费欠条一呀张张……
四
经历了近四十年的风雨洗礼,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在传承人的不懈努力下,郧西三弦获得了新生,艺术创新结下累累硕果。
1975年,郧西三弦《刀对鞘》首次在洪山礼堂参加全省文艺汇演。1980年,郧阳地区编纂《郧西三弦曲牌、唱段选》。1987年7月5日,郧西三弦《哑娃奇遇》由省广播电台录音对全国广播。1997年,郧西三弦《三退红包》获“第七届群星奖”曲艺类提名奖。2000年9月,郧西三弦《行长与状元》获十堰市金融系统文艺会演二等奖,并获2002年郧西县“五四杯”创作展演一等奖。2004年,在十堰市举办的“黄鹤美育节”大赛中,《深山红烛》荣获一等奖。2006年,表演的《飞身崖传说》获湖北省“楚天群星”奖曲艺表演类银奖,并在十堰市第三届民歌大赛中荣获金奖。2008年,在十堰市“柳林春晓杯”音乐汇演大赛中,创作的新编郧西三弦《一江清水进北京》荣获金奖。2011年七夕节,郧西三弦《织女回乡》首次登上了中央电视台,古朴浑厚的唱腔及精湛艺术的表演在全国产生了轰动。
从2012年至今,郧西三弦日新月异,所获荣誉不断。2012年创作的郧西三弦《丹水橘香》荣获中国第十届艺术节——全国曲艺优秀节目展演奖、全国曲艺牡丹提名奖和湖北省艺术节最高奖“楚天群星奖”;2013年,郧西三弦《我家门前一条河》荣获第十二届湖北省曲艺“百花书会”表演类二等奖;2018年,郧西三弦《魏登殿“送礼”》荣获湖北省第三届艺术节优秀文艺作品,并被作为党风廉政优质作品在湖北省纪委监委网站宣传推介;2021年,编创的红廉剧目郧西三弦作品《红军买馍记》在全县开展“纪法教育进乡村”巡回演出,使廉政文化教育在基层农村得到有效传播;2022年,郧西三弦作品《天河两岸闪银辉》先后赴北京、西安、鄂州、厦门、深圳等地开展文化交流活动,赢得省内外各界群众的高度评价。2023年,郧西县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拍摄的《誓》,用郧西三弦的弹唱,艺术地讲述了老红军李玉才和妻子刘立英为了保护《一张红军传单》,不怕牺牲,严守秘密四十六年的感人故事。
近年来,郧西三弦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工作有了突破性的进展,成立郧西县地方传统文化保护中心,重点做好郧西三弦理论研究、传承发展、推广普及和文艺演出等工作。出版《新编郧西三弦》,开设郧西三弦培训班,在郧西县老北街低碳文化街区三弦馆,持续开展郧西三弦非遗表演,让更多的人了解三弦、爱上三弦。
我们坚信,在不久的将来,郧西三弦一定能够在更大更广阔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