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南水北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国之大者”。今年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十周年。十年间,核心水源地十堰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肩负神圣使命,以持之以恒的精神保水护水,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减污治污,在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同时,也让库区的水更清了、山更绿了、环境更美了。本报今日起推出“牢记嘱托护碧水·调水源头这十年”系列报道,生动反映库区人民保水护水节水的火热实践,全景呈现南水北调世纪工程给库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凝聚建设美丽中国、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强大力量。
牛头山国家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达97.93%,距离十堰城区繁华地段直线距离不到2公里,是十堰市民的“城市氧吧”。记者刘昆摄
金色沃野,岁物丰成。中国版图的“鸡心”十堰,群峰竞秀,水鸟翩跹,一库碧水缓缓北上……2.37万平方公里的水土,沉淀着时光、蕴藏着生机、流淌着“金银”。
森林覆盖率从64.72%提升至71.82%,林业综合产值从150亿元提升至350亿元,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获评“全球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10年来,每一组数据、每一项荣誉的背后,都凝结着320万十堰人民加快绿色低碳发展、共护一库碧水的坚定决心和辛勤汗水。
“火焰山”成“花果山”
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十堰来说,造林增绿是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基石。
在十堰丹江口市石鼓镇,有一处总面积8000余亩、被称为“火焰山”的丹霞地貌。早年由于过度砍伐及放牧,这里石漠化严重。
在当地村民刘志清的印象中,“火焰山”从前的景象是“山山和尚头,处处鸡爪沟;有地尽石漠,下雨泥横流”。
石漠化,被称为“地球之癌”。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专家考察“火焰山”后断言:“这里不适宜造林,将永远成为‘不毛之地’”。
不信邪,不认命,誓把荒山变绿林。多年来,当地造林人将周边废弃土场的土搬到山上,在石头缝里撒树籽,绳子拴腰在峭壁上凿窝植树。期间,研发出的一种匀速易控节水滴灌装置,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截至目前,“火焰山”上累计栽下侧柏、大叶女贞等树木180多万株,植被覆盖率达70%,成为“国家石漠化治理示范区”。
山上戴“帽子”,山下结“果子”。当地村民受到启发,开始尝试种经济林木。如今,“火焰山”片区村民共发展柑橘、石榴1.4万亩,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万元。
坚持扩绿、兴绿、护绿并举,推动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更好联动,十堰320万“守井人”始终将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的重要讲话,作为造林增绿工作的根本遵循。
市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汤宏介绍,10年来,我市以环丹江口库区、沿江沿河重要生态区位、主要通道沿线为造林增绿的重点区域,全力实施林业“双重”(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项目,深化绿色创建,守牢林业生态红线。
数据显示,目前十堰林地面积达2922.39万亩、森林面积2549.63万亩,均居全省市州第一。境内大天鹅、海南虎斑鳽、中华秋沙鸭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增加到103种,占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总数的13%。
“撂荒地”成“聚宝盆”
立冬时节,郧阳区杨溪铺镇大尖山,数千亩种满橄榄树的山坡依然绿浪翻滚。谁能想到,几年前这里还是废弃石料场。
“山坡改造成梯田,土地往下深翻一米,每亩施一吨有机肥,引进全自动滴灌技术。”2015年,返乡女企业家朱瑾艳在郧阳区创办湖北鑫榄源油橄榄科技有限公司,用9年时间给荒山穿上“绿衣裳”,建成东方橄榄园、油橄榄文化交流中心,发展林下养殖、餐饮民宿,将其打造成国家3A级旅游景区、国家森林康养基地。如今,每天游客络绎不绝。
在朱瑾艳的带动下,郧阳区共发展油橄榄种植基地3万亩。我市先后在丹江口库区20个乡镇、42个村建设油橄榄基地,总种植规模近10万亩。
种下苦黄连,过上“甜”日子。
时下,竹溪县丰溪镇凉桥村月亮岩层林尽染、五彩斑斓。繁茂的枝叶形成连绵不断的天然遮阳网,把阳光过滤成星星点点,洒落在林下的黄连上。
“林下种黄连,相当于把钱‘存’大山。不仅不占地,还省了肥料钱。”凉桥村70岁的村民李选邦种了30亩黄连,今年毛收入预计有120万元。
丰溪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汤波介绍,目前,丰溪镇中药材种植面积达6万亩、品种100余种。80%以上的农户通过种植黄连、独活、苍术等中药材,户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理念、是信念、是指引。
10年来,我市利用不同类型的林地资源,大力发展“林+茶”“林+药”“林+菌”“茶+旅”及森林康养等产业。全市林下经济经营总面积752万亩,从事林下经济的农业人口69万人,国家级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单位26家。
“砍”树人成“看”树人
昔日“伐木能手”,今日“护林标兵”。
每天早上7点,市国有黄龙林场老母荒林区护林员王世斌都会穿上迷彩服,戴上红袖章,跨过林间一条条山沟,向林区深处走去。
1990年,20岁的王世斌进入市国有黄龙林场,成为一名伐木工。由于经验丰富、技术娴熟,他被大家称为“伐木能手”。
国家启动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后,市国有黄龙林场主要职能由砍伐树木转为森林抚育、生态修复。林场留下的伐木工,变成育苗工、制茶工、护林员。王世斌因护林、种树成绩突出,多次受到嘉奖。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10年来,一大批和王世斌一样的林场人,并没有因停伐“饿肚子”,反而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成了绿水青山的守护者、绿色食品的推介员。
据统计,全市32个国有林场积极转型,现有经营面积157.8万亩,活立木蓄积量达1004万立方米。国有林场数量、面积、蓄积量均居全省第一。
过去巡山护林靠双脚,如今“数智”来帮忙。
“嗡嗡嗡……”11月8日上午8时,丹江口市凉水河镇柳河口村,一架无人机准时升空,开启一天的巡林工作。
“无人机可以看到卫星和监控探头看不到的盲区。”中国联通有限公司丹江口分公司副总经理许烁告诉记者,这架无人机如果发现烟火点,能实时锁定位置、拍摄图片和视频、发出预警。
80公里之外,丹江口市习家店镇老君殿村护林员范兴玉拿出手机,打开智慧林业APP认领巡林任务。
像范兴玉一样,丹江口市1900余名护林员都可通过智慧林业 APP“打卡”。遇到突发事件,他们可以“一键上报”至林管部门,实现快速联动处置。
无人机、护林员,仅仅是十堰落实“林长制”工作中的一环。
十堰全面构建市、县(区)、乡、村四级“一长三员”(林长+联络员+林业员+护林员)体系。全市5405名各级林长、15100名生态护林员,成为守护森林安全、生态安全的主力军。近三年,十堰市和丹江口市林长制工作先后获得国务院肯定。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