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扮鬼脸、摇头、耸肩 当心孩子得了抽动症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记者 叶楚榕

生活中,如果孩子经常扮鬼脸、皱眉、皱鼻子、摇头、甩脖子、耸肩,小动作特别多,还总是发出“怪叫”,上课不专心,学习跟不上……家长要当心了,孩子可能患上抽动症。抽动症的医学名称叫抽动障碍,什么是抽动障碍?有哪些症状?得了抽动障碍应该怎么办?记者采访了相关专业医生。

8岁男孩频繁眨眼皱眉,原是抽动障碍作祟

“抽动障碍早期症状不明显、不典型,家长容易忽视,非专业的医师容易漏诊,很多甚至发病好几年都未能确诊。”市太和医院儿童医疗中心一病区副主任吴勇表示。

阳阳(化名)今年8岁。在他6岁时,家长发现他写作业时会不时眨眼、摇头晃脑。刚开始父母以为孩子只是比较好动,随着时间推移,情况逐渐变得复杂起来。到了7岁,阳阳开始频繁地皱眉,两条眉毛总是不规则地跳动。同时,清嗓子的声音也时不时地从他口中传出,就像喉咙里卡了东西。

在学校里,同学们开始注意到阳阳的异样。有些调皮的孩子会在他清嗓子时投来奇怪的目光,甚至模仿他,这让阳阳小小的心灵蒙上了一层阴影。但这些表现还是没能引起家长和老师足够的重视,大家都以为这只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些小毛病,会自然消失。

阳阳8岁后,症状进一步恶化。他的肢体开始出现抽动,肩膀会毫无预兆地耸动,就像有一股力量在推动,而且频率越来越高。有时候,他的手臂也会突然抽动,使得手中的书本或者玩具掉落。这些抽动症状严重影响了他的日常生活,无论是学习、玩耍还是休息,会不断地被打断。

这时,阳阳的父母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们带着阳阳来到市太和医院儿童医疗中心,经过一系列详细的检查,阳阳最终确诊为抽动障碍。经过药物以及行为等综合治疗,目前阳阳的情况大为改善,学习成绩也有了进步。

出现这些症状,要当心是抽动障碍

“抽动障碍,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或青少年时期,以一个或多个部位运动抽动,有时也可以伴有发声抽动为主要特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疾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并且可伴多种共患病,部分患儿表现为难治性。”吴勇介绍,运动性抽动可表现为点头、摇头、皱眉、眨眼、张口、撅嘴、耸肩、踢腿、甩手,以及强迫行为、模仿行为等多种形式。发声性抽动则可表现为清嗓子、咳嗽声、动物吼叫声,以及控制不住的污言秽语或重复语言等。

抽动障碍患儿的病情常具有波动性,时轻时重。在紧张、焦虑、疲劳、睡眠不足时,上述症状可加重;精神放松时减轻,睡眠后大多消失。

抽动大多起病年龄在18岁之前,4-8岁最多见,平均年龄约为6岁,在10-12岁最严重,然后逐渐减少,有些在青春后期和成年早期消退。抽动障碍多发于男性,男女比例为4:1,男性往往比女性症状更严重。

“很多人对抽动障碍并不了解,其实这是一种常见病。”吴勇介绍,在我国,儿童抽动症的总患病率大约为3%-8%,照此估计,目前中国儿童和青少年抽动障碍患者近1000万。同时,50%-60%的抽动障碍儿童伴有“多动症”,也可并发各种情绪问题或行为问题,影响亲子关系及学业,给儿童和家长带来不少困惑和烦恼。

患上抽动障碍不会影响孩子智力

有抽动症状就是抽动障碍吗?不一定,吴勇表示,需要进行必要的检验和检查,以排除类似症状的疾病,如癫痫(肌阵挛发作)、肌张力障碍、风湿性舞蹈病、肝豆状核变性等。

吴勇表示,门诊上经常会有家长担心,抽动障碍会严重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进而影响到学习成绩及今后的人生发展。其实,如果孩子出生时正常,抽动障碍一般不会影响孩子的智力;但抽动障碍可以共患一种或多种心理行为障碍,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强迫障碍、睡眠障碍、焦虑/抑郁障碍等,导致孩子注意力下降、情绪异常等问题,从而影响学习能力,需要尽早干预治疗。

吴勇表示,孩子被确诊为抽动障碍,家长不必过度焦虑,这种疾病总体预后良好。家长要尽量保持平静的状态,避免不当的教育方式加重症状。多与医生、老师、患儿沟通,根据患儿具体情况设定教育目标和干预方法,科学陪伴孩子面对成长中的挑战。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