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河流 | 竹山县:流域综合治理绘就美丽霍河新画卷

霍河是堵河一级支流,南北走向,源自房县门古寺楠木洼,经竹山深河乡、文峰乡,于城关镇霍河口汇入堵河,干流全长88公里(竹山境39公里),流域面积784平方公里(竹山境183平方公里),辐射竹山3乡镇14村(场、社区)7000余户1.9万余人。

近年来,在竹山县干部群众的合力推进下,霍河小流域综合治理取得明显成效,试点小流域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流域水质由2023年Ⅲ类稳定提升至Ⅱ类,实现以“小河清”保“大河净”目标;生态功能显著提升,植被覆盖率达85%以上,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占比提升至8%以上;产业发展逐步转型,绿色农业发展良好,产业链条延伸,茶旅融合带动群众增收,流域年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部分茶农年均增收5000元以上;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增强,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体制引领,系统推进

一是强化领导,压实责任。成立以县委书记任组长的流域治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治理资金,谋划项目,审议规划,协调解决有关重大事项和重要问题,并明确分管县领导主抓,组建工作专班,实行“日调度、周通报、月小结”制度。二是多规合一,科学布局。以《霍河小流域综合治理统筹发展规划》为统领,全面衔接环保、自规、环保、林业、水务、农业、文旅等多部门和乡镇有关产业发展规划及各类专项规划,聘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部分院等专业技术团队反复深入流域和县直部门、乡镇一线实地走访座谈调研,科学编制完成《规划》,县规划领导小组会议多次对《规划》集中审订修改,最终形成流域治理科学思路和工作布局。三是细化方案,保障落实。制定出台《竹山县霍河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工作方案》,围绕工作目标,细化十大重点任务,分解32项重点项目,明确项目建设内容、责任单位、建设期限以及资金来源等。工作专班对标对表对试点工作任务菜单式、清单化督办和考核。

精准把脉,补齐短板

一是全域排查,找准隐患。二是多维分析,找准瓶颈。聚焦茶叶、食用菌、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围绕产业提质增效、促进绿色转化、联农富农,从案例对标、区域竞合、链式发展、城乡融合等多层面多方向,把脉霍河小流域产业发展难点和突破点。三是下沉调查,关注民生。围绕医疗、教育、养老、托幼、供水、供电、垃圾、网络、快递等民生问题,深入基层开展民意调查,发放村民问卷300余份,开展院坝会议50余场,收集村民意见千余条,切实解决村民实际困难和现实需求。

精准治污,保水长清

坚持分段分类精准截污、减污、控污、治污,坚决不让一滴污水入河。一是全覆盖收集处理污水。全流域共规划新建一体化微动力污水处理站15座,配套完成主支污水管网建设3.3万余千米。其中建设城乡一体化市政污水管网5000余米和污水提升加压泵站1处,将下游城郊二道坊村、迎丰村、园艺场和莲花社区部分村组污水统一接入县城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新建A〇一体化微动力污水处理站对5座将霍河水库县级备用饮用水源保护区及周边污水全收集处理,并配套搭建水肥一体滴灌系统,将污水处理站尾水再利用使其变成茶园“营养液”;对其他区域10户以上的庭院一律建设A〇一体化微动力污水处理站;对10户以下的院落统一建设污水处理“四件套”(卫生厕+三格式化粪池+沉淀池+小湿地);对流域第一山脊线以内的散户统一进行卫生“厕改”,共新(改)建“三格式”化粪池497座。二是全覆盖整治人居环境。积极创建“无废流域”,深入开展拆违建、清四乱、治支沟、疏河道、净库面等人居环境大整治。共拆除流域临水违建95处、清理陈年垃圾300余吨,水面库面清漂50余吨、治理大小支沟26条。实施生态关停搬转“散乱污”企业3家和小养殖、小作坊、小加工等15家。就地城镇化搬迁安置农户6户40人。“黑色化”路网升级改造10余千米。三是全流域加强环境监管。

水岸同治,生态复绿

一是修复河道岸线生态。清退流域岸线违规耕种1.1万亩,清理各类固废800余吨,疏浚河道及恢复生态河岸3000余米,有效增补了多孔隙水岸空间、浆果灌丛空间和河岸小微湿地空间,构建了多带多功能植物缓冲带。二是加强全域国土绿化。持续提升流域水源涵养能力,对第一层山脊线以内区域实施退化林修复1.36万亩、森林抚育1.5万亩、退耕还林管护850亩,“见缝插绿”植树补绿14万余株,流域植被覆盖率达85%以上。三是强化水土保持监管。依托霍河水土保持工作站(科普馆),常态开展重点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专项检查,依法查处违规破坏水土保持设施行为,依法审批开发建设项目,细化落实水土保持防治措施,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占比提升至8%以上。

农旅联动,绿色富民

一是守牢粮食安全,发展绿色农业。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100余亩、旱改水120亩、测土配肥500亩、设施蔬菜100亩。积极推广有机肥、太阳能杀虫灯和地膜控草减污等绿色种植技术,建设农膜控草减污能效提升示范茶园500亩,高标准管护茶园1.2万余亩。全面升级粮油、烟叶、小水果等特色农业管护方式,大力提升农业产能和品质,实现流域年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二是延伸产业链条,拓宽增收渠道。打通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瓶颈,积极对接县农技服务中心、蔬菜办等助农平台,引进竹茶集团等龙头企业,成立茶叶、食用菌、粮油、山竹等特色产业专业合作社52个,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7家、小型加工作坊12家,带动300余群众就近就业。其中,开发大叶茶生产加工线,助力茶农实现一季采摘到三季增收,带动茶农300余户年均增收5000元以上。三是茶旅融合发展,撬动绿色转化。积极探索与第三方公司合作开发运营模式,以刘家山“木鱼湖·茶里潮汇”项目为切入点,积极盘活村级集体资产,带动16户村民以农房资产入股,共建刘家山渔家小宿,有效推动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农户实现“拿租金、挣薪金、得股金”收益。

全民参与,共建共享

一是建章立制,推动民事民管。修订村规民约14个,组建群众理事会14个。围绕人居环境整治,各村普遍建立环卫设施管理、垃圾分类积分兑换、环境监督巡查等系列制度。通过选任十户联防中心户长、聘请村级环境监督员、组建义务志愿服务队,推动实现村级事务共谋共建、民事民管。二是广泛宣传,调动群众参与热情。坚持户户走到、院湾会、十星创评、广播村村响、流动车宣传相结合,发动群众积极参与流域治理。累计走访农户6000余户、召开群众会120余场次、印发资料6000余份,群众参与流域治理热情充分调动。三是以奖代补,引导生活方式转变。以二道坊村人居环境整治暨“共同缔造·垃圾分类”为试点,建设积分兑换超市,月月奖励兑现,鼓励村民“挣积分”兑换生活用品,引导居民生活方式转变。四是以工代赈,促进就业增收。鼓励农户投工投劳,先后组织1000余人次参与“五清一改”专项整治行动,发动2000余人参与全流域国土绿化工程,责任农户承担房前屋后林地树木养护职责,为低收入群体提供就近就业机会和增收致富渠道。(通讯员 陈穗 徐逸)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