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文化内涵 推动交流互鉴——道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专家学者发言摘登

秦楚网讯(十堰日报)文/记者 纪枫波 孟建锦 图/记者 刘昆

10月13日下午,由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办、武当山文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承办的道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武当山特区举办。本次学术讨论会以“什么是太极精神”为主题,邀请海内外研究太极文化的知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太极文化的丰富内涵,推动太极文化的交流互鉴。现将专家学者发言摘登如下:

太极是传统文化的精髓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王守常

“太极”一词,源远流长,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范畴。从最初的宇宙生成观念,到哲学、宗教、武术等多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太极”一词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追溯“太极”的起源可以发现,最早提出“太极”这一名词的人是孔子。孔子在为《周易》所著的《系辞上传》中,第一次使用了“太极”一词:“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孔子的后人唐代大儒孔颖达进一步解释为:“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战国时期,道家学派兴起,太极思想在道家哲学中得到进一步发展。道家代表人物庄子在《庄子》一书中多次提及太极,将其视为道的最高境界。太极在道家哲学中,既是宇宙的本源,也是万物运行的内在规律。到了宋明时期,太极思想在理学家的推动下达到顶峰。宋明理学家将太极与“理”相结合,提出“太极即理”的观点。他们认为,太极是宇宙万物的最高原理,既包含自然界的规律,也包含人类社会的道德法则。在现代语境中,太极涵盖了一种生活哲学、养生理念。太极文化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吸引了众多爱好者,对太极的研究也涉及哲学、文化、体育、医学等多个领域。随着时代的发展,太极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前行。“太极”一词已从最初的哲学概念,演变为一种文化象征,代表着中华文明的智慧和包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太极文化将继续为人类提供智慧和启示,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桥梁。

“天人合一”与“厚德载物”有内在联系

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教授、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吴根友

老子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这就要求统治者学习河流处下的谦逊之德,从而更好地获得人民的拥护与爱戴。在“天人合一”的问题上,庄子主要强调社会政治管理要符合人性的自然性,要尊重人类社会在早期形成的自发性与习俗,要求政治活动适合人的自然性,并能保持人性中的天真。

在春秋末期老子的思想中,“德”字主要是指美好的品性,即是一个人对道的绝对持守,就是大德。老子也讲“德政”,即统治者不要向人民显示自己的恩德,而是要把自己的恩德隐藏起来。于君王是否有德,老子提出了非常具体的评价标准:“有德者司契,无德者司辙。”意思是说,有德的君王掌握着借与人民的债券但不去催逼百姓还债,没有德的君主则拿着税收的条子,不断地向人索取赋税。因此,在老子的“德政”思想中,实际上已经具备了《易传》“厚德载物”的涵义。他提出德善、德信的观念,其实就包涵了“厚德载物”的哲学意义。

庄子的“德论”思想主要继承了西周以来的传统,其一,肯定政治人物的个人美德对于社会的正面意义;其二,肯定个人的美德对于人生在世的正面价值。只不过,庄子所采用的是文学的夸张语言,具有诗化哲学的特点。庄子认为,只有有德之人,才能够承受成功的喜悦与失败的打击。这就表明,“厚德载物”还包含着人有内在的精神定力,能够承受成功的喜悦而不被成功冲昏头脑;能够承受失败的打击而不丧失自信心。

太极拳是道家思想的身体呈现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国际易学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陈霞

太极拳,这一独特的武术形式,不仅是一系列身体动作的集合,更是道家哲学在身体层面的具象化展现。它深深的扎根于道家哲学的深厚土壤之中,可被视为“道拳”。太极拳的每个招式都不是凭空产生的,每一个动作背后都有道家哲学的支撑。

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从道家思想中发展出来的太极拳将这种哲学思考转化为一系列具体的身体动作,用太极拳的套路和一招一式的演练,生动地模拟宇宙的演化。太极拳的起始动作“起势”,象征着从混沌、宁静、内敛、静态开始转为动态。无极开始生太极,太极开始生两仪,逐渐通过身体展开的动作而呈现宇宙万象的生克制化。最后的收势代表万象归于一气,一气归于太极的哲学理念。太极拳在缓慢的身体运行中追求自然而然,找到身心的内在力量、内在节奏,循着生命的本来力量和本来节奏自然地进行身体动作的表达。太极拳的练习,不仅是身体上的锻炼,更是哲学上的提升、精神上的修养。道家作为一种生活哲学,与展示它的方式即太极拳,两者互参互证。

太极拳是帮助人们摆脱情感羁绊、实现完整自我的表达方式。太极拳和道家哲学相辅相成,它训练一个人成为完整的人,它们共同关心的是人的成长与发展。太极拳的练习是一种身心训练的方法,它以刚柔、动静、进退等相反相成的范畴为指导原则,太极拳的练习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更有助于心灵的成长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些既是道家之道,也是太极之道,更是生命之道。

太极图蕴含丰富的哲学内涵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国际美学协会总执委刘悦笛

太极图是中国古代先民概括阴阳易理、探讨宇宙人生变化发展规律的图式。后世所绘太极图种类有很多,如北宋周敦颐的周氏太极图、明朝来知德的来氏太极图等。今日所见太极图为纯粹的阴阳鱼图,并无外套的八卦,实为时代发展要求图形日趋简明的结果。

太极图的来源主要有五种说法:从卍卐纹样演变而来、从双凤纹样演变而来、从双龙纹样演变而来、从双鱼纹样演变而来、从涡旋纹样演变而来。太极的两极,并不是永远的对峙,而是在克服自己的“极性”之后又各自回头,共同迈入二者之间的边缘地带,在那里相聚与对话。

鱼眼(小圆圈)的功用——“阴中含阳,阳中蕴阴”。两个鱼眼分别代表“阴中阳”与“阳中阴”,其中所蕴藏的就是“反者道之动”的潜能力量——这种力量由小变大,由弱变强,逐渐发生,不可抑止,直到极点,走向“物极必反”的反方向。太极图的双鱼只是个比喻,双鱼走成了一道S型曲线,象征着万物波折前行的过程。S型曲线具有三重特性:一是生成性——不断创生出新的东西,而且是生生不已的;二是开放性——S型曲线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从而形成不断变幻的周期;三是复归性——每一旋转周期的终端,就是下一周期的起始。

太极图构成了一个涵义丰富深邃的庞大“太极哲学”体系。这个哲学体系的关键词就是阴阳。阴阳既蕴含着形而上的宇宙之道与天人之际的大法则,也包括形而下的人生法则。太极图形启迪我们,在一个矛盾对立体中追求平衡,在众多矛盾平衡体中追求相互的包容、化合,在矛盾对立中最终走向多元的和谐统一,这才是事物发展的终极目的与永恒动力。

太极文化生生不息

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山西大学外籍教师吴贤重(韩国)

由于“太极”的广泛性,太极基因可以渗透在各个文化领域和各种事物之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太极的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所不能。“太极”作为一种文化象征,在中国、韩国、日本等东亚国家的文化中普遍通用。特别是从太极的“象征”方面来看,当前普遍接受的太极是阴阳二分的太极,即阴阳太极。然而,追溯“太极”的历史发展过程,实际上阴阳太极是较晚形成的,可以把它理解为,是接受了朱熹之“太极为理”、“阴阳为气”的“二元论”世界观的产物。而最初的太极图并不是像现在通行的太极图那样阴阳二分,而是具有更复杂的形态。这也意味着,在阴阳太极的“二元论”世界观之外,在朱熹之前还存在着另一种不同的世界观,这种不同的世界观就是古代通行的“三元论”世界观,主要被道家所接受。

具体来说,“太极”原本是秦汉时期宇宙论的核心概念,其主要意图是解释万物生成和变化运行的原理。比如,老子在阴阳之外补充以阴阳充气之和作为万物分化过程的力量及原理。道家的这种“三元论”世界观,将太极理解为“函三为一”的世界观,提供了对世界变化运动的更合理的解释。若仅将“阴与阳”之间的对立关系作为理解太极的切入点,就难以真正把握中国古代宇宙论中具有的阴阳交替循环、生生不息的动态变化的意义,阴与阳并非绝对对立,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太极的真正精神在于万事万物物极必反、循环往复,不断向前迈进的无限变化之道。

《道德经》里有养生智慧

芝加哥大学宗教史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外籍教师托马斯·迈克尔(美国)

老子的《道德经》长期以来被视为道家传统中的单一文本。然而,当我们查阅早期的中国文献时,发现存在许多不同的《道德经》文本。《道德经》的三种不同早期文本包括:反映在《郭店老子》中的养生版本、由严遵和河上公撰写的黄老版本、由张道陵或张鲁撰写的天师版本。其中,养生版本将恒道视为现象学活动,将老子视为养生宗师。

《道德经》指出:“道乃久,没身不殆。”又指出:“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是说体道含德生命才能长久,才能像初生的健康婴儿一样,充满生机。道生长化育万物,尊道贵德,则精神专固,功与道伦。可见,养生就是养道、养德,离开道德修养,修身就失其根。《道德经》主张以养性统领养生,是《道德经》养生学说的特点,也是中国养生学说的优点。

在《道德经》中,老子主张勿“躁“。躁的危害“轻则失根,躁则失君”。他提示人们“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意思为自知之明才是真正的聪明,不失本分的人才能长久;身虽死精神仍存的才是真正的长寿。修身养性,和谐待人诚恳办事,才能拓展自我生命的深度与广度,达到人生的成功与圆满。

《道德经》对生命以及生命价值有非常深刻、丰富的领悟。《道德经》认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体现于对生命之精神的追求,通过对个体生命本身的不断超越,最终达到生命的理想状态——“道”的绝对超越境界,即“复归于婴儿”状态。换言之,《道德经》养生学所追求的境界,其实包含了对生命历程及其本质内涵的深刻体验,即是将物质生命与精神生命达到和谐统一。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