郧阳榨油技艺是流行于鄂、豫、陕三省交界处的一种传统手艺,工人通过特殊的技术进行捶打,直接从原料中挤压出油。在郧阳历史上,民间撞榨、锤榨油技艺盛行上千年,其油品生产量大且品种齐全:有用桐籽、乌桕籽制作的工业用油和用芝麻、花生等制作的食用油。在现代机械化生产技术大量取代人工榨油技术的今天,郧阳至今还保留着北魏时期传统锤、撞两种榨油技艺。2016年,郧阳榨油技艺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郧阳榨油技艺历史悠久 与《齐民要术》记载一致
郧阳榨油技艺,从使用的原料到整个工艺流程,与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等历史资料中的记载完全一致。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郧阳一带大一点的村落都有油坊。油坊主一般专门从事榨油、卖油工作,全家人靠着这门手艺生活。在村民心中,他们都属于工匠人、能人。解放后,我国农村进入农业合作社和人民公社化时期,郧阳一带各村(组)普遍成立大集体油坊,其生产方式实行“统购统产统销”。
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土地下户,郧阳一带集体油坊转为个体承包经营。目前,郧阳区仅存两家作坊,其中谭家湾镇十方院村刘家油坊生产规模较大,有4台撞榨、一台锤榨同时生产,并建成一个传统手工榨油传习基地。
这两家传统榨油作坊,榨出的油不掺杂任何化学原料,油味纯正,食用安全,且香味浓、口感好、无异味、耐贮藏,是纯天然的绿色健康食品。这种人工榨制的香油,因其独特的原始技艺和地域文化特征,受到愈来愈多的市民关注和亲睐,油品销路较好。同时,这种榨油技艺因历史悠久和较高的观赏价值,吸引一些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
传统制作技艺繁复 共有20多道工序
郧阳榨油技艺的制作工序繁复,从油匠走村串户收购原料到产出成品香油,要经过选籽、晾晒、过筛、炒籽、碾胚、蒸胚、筛粉、踩饼、上榨、锤榨或撞榨、歇榨、沉淀、装桶等20余道工序,主要产出的食用油品种有棉花籽油、芝麻油、黄豆油、菜籽油和花生油。
传统手工榨油的生产工具较多,主要有石碾、石磨、炒锅、熘锅、炒铲、蒸篦、熘单、量粉筒、摄瓢、收板、木盒、前(后)盘、簸箕、筛子、气盘、端板、刹垛绳、木垫、木尖、油圈、油锤或撞锤、饼圈、榨鼓、油槽、前(后)档等。
延续的不仅是技艺 更是一份文化传承
刘权是郧阳区安阳镇“刘家油坊”家族第五代传人。他16岁开始跟着爷爷、父亲学习传统榨油技艺。上世纪九十年代,他利用家传的榨油作坊,继续传承这一古老的技艺。几十年时间里,他几次搬家,目前在郧阳区谭家湾镇十方院经营刘家油坊。
近年,刘权作为郧阳榨油技艺工匠,被评为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介绍,郧阳榨油技艺延续传统的卧式、平式两种方式。“锤榨”使用的举锤分为7.5公斤、15公斤、20公斤、30公斤不同重量,人力举重锤敲打;“撞榨”,即使用150公斤重的石质或铁质吊锤,双手紧握锤绳撞击。两种榨油方式均为人工用力锤下或撞击,随着嫩榨、中榨、老榨三个阶段,力量由弱到强,讲究力与技的结合,稳、准、狠地锤打木尖,挤压出油。
整个工艺流程全部依靠人工,尤其是由身强力壮的男性举锤砸打或撞击木尖,挤压出油的过程,是人力与技艺的结合。传统手工榨油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份文化传承。
郧阳区谭家湾镇十方院村刘家油坊,在保留传统的榨油工序的同时,不断进行创新。它不仅在当地发展了近两千亩的优质芝麻种植基地,还注册成立“老郧阳木榨油坊”和“优质芝麻种植合作社”,建成一个集种植、收购、加工、销售、授徒、观光于一体的传统手工榨油基地,受到市民关注。
■文/记者 熊宛露 梁彦明 图/通讯员 陈磊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