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颗“武汉造”卫星下线 中国卫星量产时代从武汉起步

原标题:第一颗“武汉造”卫星下线

5月13日,在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首颗“武汉造”卫星下线。据悉,这颗卫星由航天科工二院自主研发,是我国首条小卫星智能生产线生产的首颗卫星,标志着我国卫星量产时代来临并从武汉起步。

“这标志我国的卫星生产制造跨入批量生产时代,具有里程碑意义。”航天科工集团二院有关负责人表示。

武汉卫星产业园规划用地426亩,一期投资15亿元,规划建设用地200亩,建筑面积7万余平方米,于2019年4月份正式开工建设,主要建设多功能产业生态中心、航天器智能制造中心和以“柔性智能化、数字孪生、云制造”为主要特征的卫星智能生产线。

历时两年建设,武汉卫星产业园一期5月13日投入运营。当日,长江日报记者在航天器智能制造中心看到,在100米纵深的厂房内,按序分布有卫星零部件仓储区、部件组装区、总体装配区以及卫星成品的质量测试、振动测试、真空热实验等区域。

在13日举办的武汉卫星产业园主题活动上,航天科工空间工程发展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吕东明介绍,这条智能化卫星生产线通过采用智能制造先进技术,可实现生产过程中精准感知、关键工序质量实时控制、制造全过程数据采集与控制等功能,“满足年产240颗1吨以下小卫星的总装集成测试的需求。”

为了确保卫星如期下线,航天科工集团二院开展了系列攻关,仅用了429天,实现了适应多品种变批量需求的可重构技术等11项关键技术的突破,完成了以卫星智能装配系统为代表的23个系统118台套设备的部署与调试,使卫星智能生产线具备了航天器协同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测试、试验、星座运控及卫星应用的条件能力。

据悉,该条智能化卫星生产线在“基于虚实结合数字系统模型的卫星数字化协同研制技术、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卫星全生命周期质量管控”等3个方面具有技术领先性,在“适应多品种变批量需求的可重构、设备模块化快速换装设计技术”等7项技术能力与国际先进卫星制造企业相当。

本次下线的卫星主要由结构与机构分系统、热控分系统、供配电分系统、姿轨控分系统、综合电子分系统、工程测控分系统和有效载荷分系统七大系统组成,通过零部件出库、部装、总装、整星电测、热控实施、精测、太阳翼安装与测试、质测、振动、热真空、检漏、整星入库等多道工序,圆满完成这一型号的卫星在卫星智能生产线上的总装集成测试,顺利实现卫星成品下线,有效验证了该卫星智能生产线的可行性。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