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茅箭“四千”变化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三桥社区有3000多户1万多人,之前仅靠8名社区干部、9名网格员管理,显然捉襟见肘。现在将9个网格进一步划分为38个小网格(楼栋),推选了38名楼栋长,招募了69名志愿者,还有70多名市区干部下沉后,我们社区干部、网格员的压力感到明显轻了。”9月6日,十堰市茅箭区武当路街道三桥社区党支部书记陶群对今年开展的社区治理能力强化行动深有感触,今年以来,该区统筹人财物各方面力量资源下沉基层,千方百计提升基层治理社会能力。
扩充队伍,让“千手观音”变“千军万马”。茅箭城区有40余万人,过去仅靠几百人的社区干部、网格员队伍,一人服务近千人,既使让其变成“千手观音”也难周全。今年以来,茅箭区全面加强网格化治理队伍建设,按300至500户一网格,新增网格104个,全区网格达到了404个,及时配齐网格员。同时,在农村,推行“中心户长”模式,按1个院落、10户左右农户推选1名户长。在社区,按80户左右划分小网格(楼栋),选配1名楼栋长、2名志愿者,目前已推选出2478名楼栋长、招募2300多名普通居民担任志愿者。统筹下沉社区的1.7万多名市区党员干部,编入网格、进到楼栋,极大地充实了基层治理队伍。
多措培养,让“千人一方”变“千人千方”。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组织村干部到贵州省塘约村和浙江余村等地考察学习,组织社区干部到济南考察学习、到武汉市百步亭社区集中学习;实施村(社区)干部能力提升“百人计划”,2019年以来,与辖区高校合作,组织对中专、高中学历及以下的69名村干部、后备干部开展学历教育,实现学历能力双提升;组织对228名社区干部、网格员进行社会工作者课程培训,目前,全区社区干部、网格员中共有62名获得助理社会工作者师。先后组织党员干部包联贫困户、楼栋、拆迁户,多次开展与贫困户同吃同住同劳动、“足印社区、户户走到”等活动,有效提升基层干部做群众工作的能力。通过多层次多类型的培训锻炼,让基层干部处理复杂多样的群众诉求,能“一人一方”,因人因需施治。
建强阵地,让“千寻百转”为“面积千平”。茅箭区有的社区过去服务办公地点面积小或没有固定地点左挪右移租房办公,群众办事难寻找,极不方便。近年来,区财政每年拿出200万专项资金,“以奖代补”支持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建设。采取市区补助、开发配套、购买划拨、调剂置换等方式,着力破解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选址难、筹资难等问题,今年将按照不低于1000㎡的标准,新建6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截至目前全区36个村党群服务中心平均面积达600平米。同时大力新建一批政治生活馆、户外党史馆等综合性教育实践基地,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承红色基因。
强化保障,让基层“千方筹措”为“全额拨付”。茅箭区之前除村主职干部工作报酬由区财政拨付外,其他村副职干部、后备干部工作报酬由乡镇、村承担,乡镇、村为此东找西补,多方筹措。今年来,将所有村干部(包括后备干部)工作报酬和养老保险纳入财政预算。同时将乡镇干部基层岗位工作补贴提高至800元,对离职村干部发放生活补贴(根据任职年限每人每年1200元至7200元),为所有村(社区)干部购买人身意外保险。对获得助理社会工作师和社会工作师资格证的社区干部,分别给予100元/月和200元/月的岗位津贴。对于表现优秀、实绩突出的村(社区)干部,建立“发展党员—进入‘两委’班子—推荐为各级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定向考录为公务员或招聘为事业单位人员”渐进式发展路径。近年来,先后有14名村(社区)干部被定向考录为公务员,52名村(社区)干部被推荐为省市区“两代表一委员”。设立网格微治理基金,采取以奖代补让一些公共设施简单修复、环境整治等民生“微实事”能在社区主导下快速实施。(湖北日报通讯员 罗丹 郑玉学)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