郧阳汉江边也有个赤壁 500年前郧阳知府改名并作赋

无人机视角中的郧阳赤壁绵延几公里,十分壮观。

近距离观察,山崖几乎呈90度,令人望而生畏。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文、图/记者 韩玉砚 通讯员 刘建政 报道: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赤壁》,让位于赤壁市西北部的古战场赤壁名扬天下。殊不知,在许多志书中,位于郧阳区汉江边几公里长的红色崖壁,也叫赤壁。史料记载,这个名字是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郧阳知府余荩“感其绝类武昌之赤壁”遂拟名。地理学界研究显示,郧阳赤壁或为丹霞地貌。

几公里长红色山崖气势磅礴造型奇特

站在郧阳区城区汉江边眺望,可见对岸汉江岸畔与茶店镇相连处,有几段陡峭的山崖,在蓝天碧水的映衬下非常醒目。其中最长的一段山崖长约两公里、高达百余米,崖顶平缓,呈排状铺展,土为赤红色,十分奇特。

2016年,记者曾乘坐冲锋舟前往汉江对岸,零距离观察这段山崖。站在水边抬头仰望,山崖几乎呈90度,“崇高奕奕,不俟绳而自直”,气势之磅礴、场面之壮观、造型之奇特、色彩之鲜艳,令人惊叹。仔细观察,红色砂砾岩构成的山崖十分坚硬,历经千百年江水冲刷依然十分完整。挨近水面的山崖上,附着密密麻麻的小型贝类。

这座山崖,当地人称为“挂榜崖”。不过,记者查阅史料发现,在许多志书记载中,这处山崖名为“赤壁”。明万历《郧台志·舆地·山川》介绍郧阳府时,第一个描述的山川对象就是这里:“赤壁山,县东,隔江,俗号红岩山,势高峻,色纯赤,日光霞彩朝夕掩映,类黄州赤壁,故名。”清康熙版《郧县志·山川》排列了郧县的一些山川名称,赤壁排在首位。

此外,清《学海类编》对这里的描述为:“明知府余荩改今名,下临龙滚滩,形势高峻,色纯赤,日光掩映,霞彩滉漾,为一郡胜概。”可以看出,原名红岩山的这段山崖改名为赤壁,是明知府余荩所为。

500年前郧阳知府为山崖改名并作赋

郧阳府于明成化十二年设府,首任知府吴远就职不到一年就离任高就。第二年(明成化十三年),浙江桐庐人余荩擢升为郧阳知府,担负起安定郧阳的重任。

其间,辖内匪叛纵横山林、百姓民不聊生,余荩无一日不竭虑殚心。史书记载,余荩在郧阳期间“流移新集,政不繁苛,务在安全生息,吏民畏且怀之”。

4年后,郧阳匪叛大致已平,百姓已能安居乐业。此后,余荩经常通过郊游诗会等活动提高郧阳的文明风气,还在郧阳巡抚吴道宏的支持下,组织“郧阳十景”评选活动,武阳神洞、天马书崖、摘星坡峻、南门晴望、十堰春耕、盛水灵泉、萧寺留题、龙滚滩声、春楼雪霁、瀛洲雨意入选。不过,因赤壁在龙滚滩、瀛洲两景范围中,故未单独入列。

余荩在《郧阳赤壁赋》中记述,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八月中秋,已经接到朝廷旨意就要离郧阳而去的他,在一群官员、绅士的陪同下,从南门出城,乘舟顺汉江而下,再次游览郧阳赤壁。

当晚返回郧阳后,微醺的余荩脑海中浮现出当年评选“郧阳十景”的情景,胸中大有不吐不快之感。随后,他命人拿来文房四宝,揭砚磨墨,再把狼毫饱蘸墨液,“郧阳赤壁赋”5个字一挥而就。

序文中,余荩写道:“旧名红岩,县城东南二里龙滚滩侧,其势高峻,其色纯赤,日光霞彩朝夕掩映,佳致不可具状,实郡中之胜概也。成化辛丑,知府桐庐余荩因公事会僚友,遨游其下,感其绝类武昌之赤壁,遂拟今名……”

余荩对这处山崖的喜爱,在《郧阳赤壁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形容赤壁“实奇胜而无敌”,“势不断而长平,色不杂而纯赤。朝烟黯然兮,难掩其光。暮霞灿若兮,莫辨其迹……较其形势之大略,绝类于武昌之赤壁也……因抚景而醺酣,啸歌而徜徉,竟莫知其身在郧阳也。”第二天,《郧阳赤壁赋》开始在郧阳城内风靡,就连巡抚王浚也为之喝彩。

郧阳赤壁或为丹霞地貌

近年来,广东丹霞山、江西龙虎山等丹霞地貌在国内旅游市场崭露头角、引人注目。有人提出,造型、色彩与这两处地貌景观极其类似的郧阳赤壁,究竟是不是丹霞地貌?

丹霞之名,据说与曹操次子魏文帝曹丕的诗作“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有关。不过,“丹霞”也是一个新生事物,是一个由中国人提出,并渐渐被国际同行接受的地理概念,很多研究工作都有待时日。

关于丹霞地貌,目前大致有如下观点。1982年,在山西大同的一次全国性构造地貌学术讨论会上,中国著名地理学家、丹霞地貌学家用“顶平、身陡、麓缓”6字概括近水平红层丹霞地貌特征,这是中国全面论述丹霞地貌的第一篇论文。

1990年代以后,随着人们对丹霞地貌日益关注,对其概念和定义的讨论逐步增多,在判别标准上也存在一定的分歧。宽泛地讲,凡是具有赤壁丹崖的地貌,不管由什么岩石组成,都可称为丹霞地貌。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