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龄时代 | 90岁房县老人讲述《春天,来到了沙河乡》

近日,十堰市举办“我和我的祖国”职工征文大赛中,房县九旬老人任高创作的《春天,来到了沙河乡》、《别了!柴老大》分别获奖。文中倾注了老人爱家乡,爱祖国,爱锦绣山川河水的情怀,反映了房县的变化,宣介房县的山水风情,让人们记住家乡,不忘乡愁。今天,小编带大家一起来欣赏!

山水苍茫沙河乡

沙河乡,青山叠翠,碧水环流,鸟语花香,风光绮丽,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厚重。

沙河乡是房县的东大门,南与保康县,东与谷城县接壤,北依武当山麓。曾是房县人东线出境到荆襄、到武汉的一条必经之路,也是客商往来东西的一条茶马驿道,由于山林四塞,不通公路,看着这一条条弯弯曲曲的山径,犹如根根绳索,一头连着山乡人的生活,一头连着山外的纷繁世界。

沙河乡原叫八道河,山多、水多、沟壑多。地域荒僻,人烟稀少,地主恶霸横行,土匪不断骚扰,老百姓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提起八道河,心里揪成个坨,穷山恶水匪霸多,老百姓难生活。”

“住的茅草棚,吃的洋芋果,烤的疙瘩火,眼睛熏成烂窝窝。”

“点的松亮子,桐油灯,穿的是破衣烂衫补丁摞补丁。”

这几句流传至今的民谣,道出了解放前沙河乡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

为了让山区人民翻身过上幸福的日子,曾在1931年春,由贺龙,柳直荀领导的红三军主力部队进入鄂西北地区,六月解放房县,建立苏维埃政权,曾在沙河领导农民翻身闹革命,以后又撤离房县。又在1946年,新四军中原突围,由王树声、罗厚福领导江汉部队西进,为解放房县,途经沙河,遭敌人阻击,在这里打了一仗,牺牲战士数十名,直到解放后,分别建有火光、竹园、幺店子革命烈士陵园,是革命先烈孕育了这片红色热土,同时也留下了红色记忆。

春天,我们在沙河各地参观访问,看山林葱茏,百花吐芳,鸟鸣枝头,蜂飞蝶舞。但最亮丽的还是满山遍野的杜鹃花,一团团,一簇簇,像一堆堆火焰在那里燃烧,又似一幅幅红旗在山间悬挂,人们问,为什么杜鹃花开得这样红?那是共产党人用鲜血染成的。

 

干群奋斗战贫顽

1949年元月,房县沙河乡在党的领导下,先后派来了大批干部,在这片山区热土上,经历了波澜壮阔的民主革命运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1978年底,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山乡,焕发了广大干部的激情和劳动积极性,让山乡有了生机与活力,农民生活有了显著的改善,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在全国又跨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强劲的春风吹进了山乡,沙河乡的干部群众如鱼得水,如虎添翼,乡党委及广大干部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一棒接着一棒传;坚持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精神,扎根山区与群众同呼吸共谋划,有不把沙河脱贫致富誓不罢休的劲头。年轻的乡领导班子,党委书记李伟是2016年换届时从另一山区调来,乡长李承华在这里已干了十九年,副书记王露在这里已干了七、八年,还有很多干部在此干了几十年,直到退休。他们扎根农村,吃苦耐劳,干劲实足。

这几年,他们充分利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大机遇,打好精准扶贫这个硬仗,带领群众,砥砺前行,追梦逐梦。他们根据山区特点,充分利用2万多公顷的山林资源,因地制宜,大胆创新,让青山聚财,绿水生金。他们充分利用山乡得天独厚的魅力,唤回外出精英,回乡创业。现在各集镇村落,采取流转土地,入股分红,办各式产业、基地、专业合作社,兴各项农工车间,让一亩田变成一亩园,让户户有产业,人人有活干。还有外出务工人员近2800人,年收入近亿元。把山乡写成了一篇篇锦锈文章,把大地绘就了一幅幅绚丽画卷。现在沙河乡已是春意盎然,生机勃发,百花盛开,五彩缤纷。

 

各项扶贫惠民政策,也激活了一池春水。五塘村盛唐鹿业的梅花鹿养殖场共养200多只梅花鹿,加工鹿茸白酒,俏销各地。朱家坪村“秦楚源”娃娃鱼(大鲵)繁育基地养殖一万多尾娃娃鱼。三个养牛场,分别养牛1300头,羊3.1万只,黑毛土猪1.2万头。全乡种植菸叶2500亩,有名的灯塔茶叶1500多亩。唯高寒山区才有的卢家坪冷水红胭脂米1000亩,天麻、金银花、芍药等名贵稀有的中药材十分走俏。生产黑木耳1200架,椴木香菇50万筒,大规模的大棚袋料小花菇450万袋,年收入3000多万元。房县小花菇成为享誉华夏,驰名中外的名牌商品,曾在央视二、七频道的经济、农业栏目向全国播发,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唯山区特有独具魅力的农特产品,通过互联网和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有企业老板还通过上海和香港的港口,销往东南亚和欧盟等国和地区。

一个产业基地就是一座不冒烟的工厂,多像那些的一簇簇山花,璀璨烂漫,呈显风采。都结出了累累果实,给山区人民带来了希望和福祉。这些长期困扼在大山深闺的“村姑”,终于变成了金凤凰,飞出了大山,飞往了大城市。

 

苍桑变迁看辉煌

上世纪七十年代,山区人民曾有过一个简单朴实的期望和梦想:“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点灯不用油,吃穿不发愁,坐上汽车遍地游”。

几十年来,沙河乡的干部群众,经过艰苦奋斗,挥酒汗水,终于改变了山区面貌,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逐步在实现圆梦计划。

 

现在的沙河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成了青山秀水,变成了金山银山。山乡四月天,农村无闲人,过去是忙着挖山种地填肚皮,现在是忙着上班挣钱提高生活质量。现在全乡年人平可支配收入近万元,往昔那些土坯茅草房不见了,换成了一幢幢粉墙黛瓦的新楼房,逐渐形成了几十个民住小区,乡村集镇。从山上易地搬迁的就有1000多户2400多人,集中安置的小区就有5个,安排551户1055人。其他农户的住宅大部分座落公路旁,河岸边,林木掩映,野花飘香,泉水淙淙,织就了一道风景线。现在的农家楼房,不光有了电灯电话,而且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室内宽敞明亮,摆设整齐大方,特别是推行了“厕所革命”以来,农家厕所改成了水冲马桶,昔日那种入厕脏兮兮,蚊蝇胡乱飞的现象没有了。厨房面貌也在改造更新,换成光亮灶台,烟筒嵌在墙体内直通房顶,烧柴做饭不再是烟熏柴燎,而且大部分农户已改用液化气或电力来替代柴火做饭。

目前,沙河乡还汲引山泉蓄水在塔,铺设管道21公里,小区建水窖31个,家家用上了干净的自来水。山里人差不多都用上了手机,老人有老人机,年轻人有智能机,一键一摁,尽晓天下事。每个村都有一个扶贫车间,农民上楼休息吃饭,下楼便打工挣钱,变成了现代农民。人人收入增加,户户生活改善,没料想山里人也过上了与城市人相差不远的生活。

 

沙河乡在交通上的变化,更是令人惊异。追忆往年不通公路的岁月,真叫隔山如同隔大海,一些山珍名贵,只能困守山间,很多山民一辈子没下过山,没进过城。往年到县城,步行需一天多,现在坐车,只要一个多小时就到了。到了春节,那些在外创业有成的年轻人,开着小轿车一直驶到家门口,喜得老人脸上绽开了花。

多年来,乡领导把山民引上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也十分重视生态立乡,狠抓生态环境建设,对河道进行清淤疏竣,以堤代路。在小区临近的主干道上设置太阳能路灯,每年还发动群众退耕还林,绿化造林,育林护林。现在是看山峦绿色如毯,望天空碧蓝澄净,眸田间苗茵如画,瞰河水清澈流畅。山里人生活在优美清爽的环境里,谈起缘由,山乡人感恩不已。

古人云:“食廪实而知礼节,教化善则民风淳。”山区人民在脱贫致富的同时,观念也在更新,心灵也同时在升华。他们很重视教育文化,传承家训家教,推进乡风村风文明进步。很重视子孙的教育问题,往年在这里出一两个高中生都很少见,现在高中生多的是,并且先后从这里走出去的大学生就有数百名,还有几位在全国重点大学就读。

 

时光荏苒,流水似年,转眼间新中国已成立70周年。沙河乡的山民,从过去挖野菜、吃蕨根,到得到温饱,开始奔向小康路,沐浴在新时代的阳光雨露里。现在,你听到满是农户人家欢声笑语的气息,有人形容是“上着楼梯吃甘蔗,步步高来节节甜。”

 

作者简介:

任高是离休干部,1930年出生于房县军店茅坪村,幼小读私塾,后曾求学于湖北革命大学及湖北省农学院,先后在县政府、县委会、基层乡镇、县供销社、县人民政协工作,曾任县政协副主席。

他退而不休三十载,翻阅史料、写作出书,88岁创作出版了第二本散文集《菊花开尽更无花》,累积写作字数达到300万字。用矢志不渝的写作情怀,记录了点点滴滴的爱国情怀。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