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十堰太和医院医生桂世澄93岁仍坚守岗位,他说——
争取坐诊坐到100岁
湖北日报6月16日04版报道截图。点击进入查看原文
文/图 记者 刘振雄 通讯员 郑建超 鲍晓宇
不久前,央视《新闻联播》讲述武汉同济医院冯克燕教授92岁仍坐诊的故事。冯教授说,医生这职业,可以奋斗一生。
在十堰,也有这样一位教授,桂世澄,93岁仍坐诊。有意思的是,他61岁的儿子桂卫星教授也退休返聘,父子俩“同室坐诊”成为十堰医界一景,在当地被传为美谈。
桂世澄父子俩正为患者诊断病情。
从上海到十堰,只因一个信念
6月2日,十堰太和医院人满为患。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见到桂世澄教授,他正与儿子桂卫星坐诊。其实当天桂卫星轮休,但怕患儿太多父亲忙不赢,来帮老人家分担一点。
桂世澄是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儿科奠基人,擅长儿科各种疑难杂症的诊治,对小儿感染、神经、呼吸、肾脏等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有独到研究。受父亲影响,桂卫星也是儿科教授。
桂世澄,1925年生,浙江吴兴人,1950年上海同济大学毕业,品学兼优本已留校深造。但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他请缨赴朝抢救伤员,“我们这代人单纯,走哪儿都一个信念,为国家,党怎么说我们怎么干!”
战争结束他才回上海。但不久,又离开。
相比上海,当时湖北的医疗是片“荒地”。1955年,桂世澄再次响应号召,来汉参与建设武汉医学院(今同济医学院),一干就是10年。
1965年,桂世澄正率队赴阳新治疗血吸虫病,途中接通知:去十堰,创办武汉医学院郧阳分院。
93岁的老人,往事历历,思路清晰,而且声如洪钟。
那年桂卫星才8岁,当时十堰条件又艰苦,“有没有思想斗争?有!但医疗人才太缺,我不上谁上?”桂老至今仍记得当年赴十堰的情形:大清早从汉口出发,颠簸到中午才到襄阳,傍晚6点多才到郧阳。“那时过汉江还需摆渡;现在好快吧,几个小时就到!”
初到十堰,儿科就他一个医生,培训、临床、教学、科研都他一人扛。手写教材,无资料索引,只能凭扎实的记忆功底,先搭框架,再在实践中点滴完善。
而今,他参与创建的原郧阳医学院,即今天的湖北医药学院,已成为教育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桂世澄是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正是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契合的年份,他参与并见证了这个国家的沧桑巨变。扶今思昔,老人家感慨万千。
湖北医药学院党委书记涂汉军说,年初他登门给桂老拜年,桂老正扑打满身的雪,“雪那么大,他仍坚持出诊,下班刚回。那场景感动了我们所有人!”
桂世澄说,以前总称自己是“半个湖北人”,现在改口了,“我完全就是个湖北人了!”
从青丝到白发,只有一个盼望
桂老讲,初到十堰什么都缺,最缺人才。
妻子顾群仙本是护士,他每天教她临床儿科知识。“她外语好,学得快!”一次为抢救一个消化道大出血的6岁孩子,输血十几次才成功。他累瘫了,仍闭眼复述手术的每一个细节,妻子认真记录。后来这个病例被编入教材,妻子学业毕业论文的灵感也出于此。
桂老只记得恩师,学生太多,记得的少,仅太和医院就30多名教授师承于他。直到1983年他才没任教,一生桃李芬芳,最重要的人就两个,一个是老伴,另一个是儿子。
顾群仙教授2002年去世,桂卫星说,妈妈是父亲和他共同的精神支柱。
桂卫星,1957年出生,打小就立志做像父亲那样的人,也投身儿科医学事业。“父亲没要求,是我自己选择的。”桂卫星说,“父亲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是敬业,二是不发脾气,发脾气是行医的大忌。”
桂卫星今已61岁,但看上去顶多50岁。儿科医生太缺,退休后又被返聘。两位“退休桂教授”,同处一个科室。
桂老的住房是1971年建的,才90平米,摆设简单。他每周4次坐诊,7点半准时出门,步行去医院。93岁了,生活一直非常规律。“每天动一动,身体才会好。你们年轻人要注意生活方式呀,人一出生体内就是有病菌的,病不是外来的,是你免疫力下降病菌冒出来的。我一直就一个盼望,盼所有人都科学生活,都健康。”
儿科每天就诊的人多,病情形形色色,但在桂老心中,病理脉络清晰,他不急不躁,每次接诊十几个病人,早8点医院放号,半小时后他的专家号就排满了。
记者咨询桂老健康长寿的秘诀,他说:“做事要专注,吃喝要清淡。我93岁了,没觉得自己有多老,我争取100岁还坐诊,还有7年,问题不大。”
桂卫星说,定期给父亲体检,除了左耳有点问题,其余体征一切正常。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