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2018年十堰市全民阅读活动”将全面拉开帷幕。“爱读书,学知识”,从古至今中国人都十分重视教育,提倡文明礼仪。在193年前的十堰地区,就已经出现民间义塾,免费教授贫寒子弟。清朝襄阳知府周凯曾作文夸赞丹江口市的小茯苓村义塾,“屋有诗书气,庭无鸟雀喧”。
《过小茯苓村义塾为刘生希稷克勤赋》一文提到的小茯苓村现在丹江口市习家店镇辖内。
《武当山诗歌全集》收录了《过小茯苓村义塾为刘生希稷克勤赋》一文。
历经风雨的古老宅院向人们展示小茯苓村过往的繁华。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通讯员 刘鹏
襄阳知府作文描写十堰义塾
2015年,笔者参加了武当山可移动文物普查,意外发现一本《武当山诗歌全集》。书中收录了清道光五年(1825年),襄阳知府周凯在均州城(现丹江口市)写下的6首诗文,分别是《沦浪亭》、《玉虚宫》、《太子坡》、《磨针井望天柱峰》、《赠自在庵郭胡子》和《过小茯苓村义塾为刘生希稷克勤赋》。
对于前5首诗,许多十堰人都听说过,但是《过小茯苓村义塾为刘生希稷克勤赋》一文就比较“冷门”,知道的人很少。其实文中提到的“小大茯苓村”就是十堰地名,即丹江口市习家店镇大茯苓村和小茯苓村。
此文描写的义塾也是有据可查。当年笔者的爷爷一辈人里出过私塾先生,同在大茯苓南山教私塾,并与刘生希的后人有过交往。笔者小时候曾去过义塾的旧址,并在刘生希的后人刘延华家中吃过饭。
《过小茯苓村义塾为刘生希稷克勤赋》记录了当年丹江口地区的民间教育情况。全诗如下:“养蒙崇正学,家塾克先敦。屋有诗书气,庭无鸟雀喧。弟兄堂棣树,小大茯苓村。迂道来相访, 殷勤细与论。”
从第一句来看,具有一定的政治色彩,强调启蒙培养小孩首推学堂,并强调正学,同时指出私塾要带头先行。。第二句细致描写小茯苓的义塾,当时周凯所看到的景象是屋有诗书气,庭无鸟雀喧。第三句“弟兄堂棣树,小大茯苓村”,是对两位私熟先生的高度赞扬。“弟兄”指两位义塾先生刘生希和稷克勤。周凯了解到刘生希是小茯苓村人,也是义塾的主人,稷克勤是大茯苓村人。最后一句“迂道来相访,殷勤细与论”,介绍了因为“细与论”才让周凯了解得这么细致。
作文之人乃是《爱莲说》作者后裔
从均州城到小茯苓村相距六十余里,隔河渡水,许多路还是土路小道。让人好奇的是,襄阳知府周凯与刘生希有何关系?为何要绕道特地来访,并且为其作文?
查阅《襄阳府志》得知,周凯出生名门,是《爱莲说》作者周敦颐的后裔,早期在湖北襄阳为官,后任河南按察使、福建泉永道、台湾兵备道,长期定居台湾。周凯还是一位文人,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士。在北京期间,周凯与林则徐、魏源、龚自珍等人成立“室南诗社”,为京都二十四诗人之一。
周凯在多地为官,百姓对其评价很高。道光二年(1822年)冬,他出任襄阳知府。周凯上任初期,就到民间了解当地民风民俗实情。他发现当时的襄阳地区,乡民常为鸡毛蒜皮之事挥拳相向,另外,他在处理一些恶性案件时,发现涉案人员皆为目不识丁之徒。
随后,周凯了解到襄阳府周边的乡村缺少启蒙学堂,也少有地方乡绅出面办义学,急需增强社会教化与社会教育。他发动地方乡绅力量,以官府名义和他们订下合约,出台《劝渝襄阳士民设立义学告示》。这份告示告诉大家,读书可以教人知礼义,明孝悌,晓廉耻。周凯创办义塾80所,自捐官俸印刷启蒙课本《圣谕广训》《大学》分发给义塾,帮助贫寒子弟免费入学。他强调:读书不是万能的,不读书是万万不能的。
193年前的十堰已有民间义塾
根据《襄阳府志》记叙周凯的这段史料,再结合当时的小茯苓村归襄阳管辖,周凯到均州城后专程绕道“来访”小茯芩村的刘生希先生的情况来看,可以推测这所义塾就是周凯创办的80所义塾之一,并且是最为成功的一所。而义塾先生刘生希则是周凯召集的知书达礼之士,因此,周凯“迂道来相访“。
从此文可以看出,193年前的丹江口地区已有民间义塾,习家店小茯苓的刘生希义塾是当时民间义务教育的代表。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