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曾在丹江口读书半年;60多年后故地重游,留下诗作赞美丹江口、武当山
贺敬之游仙山秀水赋诗两首
1999年,陈胜先陪贺敬之(左)游览武当山。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文、图/记者 罗毅
66年前的3月17日,我国4位作家荣获“斯大林文学奖”,他们分别是丁玲、周立波、贺敬之和丁毅。贺敬之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曾任文化部代部长,他和丁毅创作的歌剧《白毛女》世人皆知。但很少有人知道,贺敬之在少年时代,曾在均县(现丹江口市)学习半年。1999年,贺敬之又回到十堰,游览了丹江口水库和武当山,并作诗两首。前天,曾全程陪同贺敬之游览的陈胜先,向记者讲述了当年贺敬之为十堰写诗的故事。
少年时代在均县读了半年书
1924年,贺敬之出生在山东峄县贺窑村的一个贫苦农家。从贺敬之四五岁记事起,家中便过着艰难而贫困的生活。贫穷而又无力改变命运的父亲,把希望寄托在长子贺敬之身上。1937年,贺敬之小学毕业,投考不收学费的简阳师范学校。在投考的2000名考生中,贺敬之的成绩名列第四。可是不久,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学校被迫南迁,同时学校决定让一些年龄小的学生返乡,其中就包括贺敬之。
想读书的强烈愿望让贺敬之不甘于在家乡等待,他联合5个同学,一同踏上南寻之路。一路艰辛,一路涉险,贺敬之终于找到南迁至湖北均县的学校。
流亡的学校、救亡的民族呼声、热血沸腾的青年学生、进步的思潮运动,在均县读书期间,贺敬之心中激荡着国难、乡愁,他学会了许多救亡歌曲,在歌声中逐渐成长。不久,诗人臧克家率领第五战区文化服务团来到学校,这成为学校的一件盛事。当时臧克家只有34岁,贺敬之第一次见到臧克家本人,崇敬心情油然而生;在欢迎臧克家的仪式上,贺敬之挤到人群的前面,他的目光紧紧跟随着诗人。臧克家的到来,让贺敬之对诗歌更加向往了。
在均县读了半年书,1938年底,贺敬之跟随流亡的师生由均县出发,步行经过陕南,进入四川。
75岁高龄游览丹江口大坝和武当山
时间进入到1999年。当年的6月15日晚8时许,正在家里看书的丹江口市文化局副局长陈胜先接到一个电话,说贺敬之已来到丹江口市,让他第二天陪同上武当山。
这个消息让陈胜先激动不已。贺敬之是他仰慕的大诗人,读书时他就一直渴望能有一本贺敬之的诗集。陈胜先后来参加工作,有一天在书店里发现了一本《贺敬之诗选》如获至宝,买下书后在扉页上工工整整地写上“1986年6月12日,购于丹江口书店”。
贺敬之和丁毅创作的歌剧《白毛女》世人皆知,还获得了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1999年,贺敬之已经75岁高龄。想到马上就可以见到这位著名诗人,陈胜先从书架上抽出《贺敬之诗选》,来到贺敬之下榻的宾馆。进到贺敬之的房间后,陈胜先做了简单的自我介绍,贺敬之连声说:“给你们找麻烦了。”陈胜先大着胆说:“我给您找个麻烦,请您给我签个名。”贺敬之一听,从桌面上拿起眼镜戴好,提笔在书的扉页上签下名字、时间。
当晚,陈胜先回到家后,忽然想到,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有“郭(小川)、贺(敬之)、李(季)、闻(捷)”之说,何不借此机会,再请贺敬之在“郭、李、闻”诗集上签个名,留个纪念。于是,陈胜先又从书架上找出郭小川、李季、闻捷的诗集(此时这三位诗人,都已辞世),又来到贺敬之的房间。当贺敬之看到是这几位诗人的诗集时,神色立即凝重起来。他边签名边说:“这些都是才华横溢的诗人,可惜去世得太早了。”话语中流露出对死者的尊敬与怀念之情。
第二天,贺敬之参观了丹江口市博物馆,后又登上丹江口大坝。面对库区,陈胜先告诉贺敬之:左边是汉水,一望无际,右边是丹江口水库,也是一望无际。因此,人们戏称这里是“两望无际”。贺敬之问均州城在什么地方,陈胜先指给他看。
参观大坝后,陈胜先陪着贺敬之到了武当山,乘索道登上山顶。此时,云消雾散,武当美景尽收眼底。陈胜先陪在贺敬之身边,一边向他介绍武当山古建筑群,一边介绍武当山的自然风光。当天下午,贺敬之又参观了紫霄、南岩、玉虚宫等地。每到一地,贺敬之一边对文化遗产赞不绝口,一边教导身边的人:这些都是祖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可都要好好保管啊!
专门从北京寄来两首诗
贺敬之手写诗作《访丹江口》:“两望无际丹江口,巨手抟海控碧流。问我少年烽火路,寻指水下忆均州。”
当年6月17日,贺敬之要离开丹江口,到神农架去,领导安排陈胜先等人送行。吃过早饭后,贺敬之一行五人乘一辆车,向神农架方向奔去。在车上,贺敬之谈起了他的诗作《西去列车的窗口》。他说,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他和郭小川赴新疆、福建等地体验生活时创作的。
乘车途中,为了调动大家的情绪,司机把车上的音响打开。不知道是不是巧合,音乐一响起,众人都说:“白毛女!”刚好是贺敬之的成名作《白毛女》中喜儿唱的“扯根红头绳……”
当晚,贺敬之一行抵达神农架。按计划,陈胜先要返回了,可贺敬之邀请他同游神农架。对陈胜先来说,这真是求之不得的。18日,陈胜先陪着贺敬之游览了燕子垭、板壁岩、神农顶等风景区。
当晚,夜宿神农架木鱼镇。晚饭后,陈胜先来到贺敬之的房间。“贺老,明天我们要分别了。做为一个文艺爱好者,您能不能给我提几点要求和希望?”贺敬之谦虚地说:“做为年轻人,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使自己少走或不走弯路。做为一个业余作者,你的作品一定要有真情实感,要感受到人民的心声,和人民共呼吸,与时代同步。同时,作为文艺作品的一种形式——诗,还应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押韵、格律、平仄这些基本的东西还是需要的,要注意把政治的内容变成艺术,切忌空洞和标语口号。”
19日上午,陈胜先从神农架将贺敬之送到宜昌。在宜昌吃过午饭后,贺敬之站在宾馆门口,一直看到陈胜先上车后才转身。
两个月后的一个下午,陈胜先接到一个信封。他小心拆开,里面装着一封信和用宣纸写的一幅字。陈胜先一看落款,心中一阵激动,是贺老寄来的!信较短,是说在丹江口期间,他想好了两首诗,现寄来一首,另一首尚未定稿,待定稿后再寄来。
陈胜先急忙展开宣纸,只见一幅行草皆有、神采飘逸的繁体书法展现在面前:“两望无际丹江口,巨手抟海控碧流。问我少年烽火路,寻指水下忆均州。”诗的后面又用较小的字体写了“一九九九年六月十六日诗丹江口书赠陈胜先同志 贺敬之”,并在字的开头和结尾都加盖了印章。
贺老怕陈胜先看不清,又用稿纸将此诗工工整整地抄写一遍,在诗的前面加了题目《访丹江口》,诗的后面加了备注。陈胜先立即把这幅字连同用稿纸写的诗作一同复印好后,送到丹江口日报社。不久,这首诗就在报上与广大读者见面了。
2000年1月,陈胜先又收到贺老寄来的另一首诗,以武当山外朝山为背景写的一首,抄写在稿纸上。诗的题目叫《登武当山》,内容如下:“七十二峰朝天柱,曾闻一峰独说不。我登武当看倔峰,背身昂首云横处。”诗的后面仍然加了备注。2000年,贺老的这两首诗均发表在5月份的《诗刊》上。
“陪同贺老的5天时间,我终身难忘。他的人品、诗品及对我的教诲,使我受益终身。”陈胜先说。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