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后的元和观。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文/记者 何磊 通讯员 秦丹丽 图/记者 吕世银
武当山古建筑群被誉为“中国古建筑成就的博物馆”,现有文物保护单位62处,全部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武当山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本着尊重历史、还原古建筑风貌的思路,使用多种技艺对古建筑进行修复。
2017年,武当山仙都桥、元和观、冲虚庵、火神庙等古建筑都完成了修复,让游客能通过实地游览触摸历史,感受武当魅力。而在这背后,是文物修复专家们精心测绘、反复论证,将修复方案精确到毫米级别,从而保证了最大程度还原历史,让古建筑重现历史风貌。
复制半边桥体修复“断断桥”
史料记载,在武当山特区境内的仙都桥,修建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山洪暴发,仙都桥南段被洪水冲毁,冲断桥面23米左右。仙都桥被冲断后一直未曾修复,失去通行功能,多年来被百姓称为“断断桥”。
2016年,仙都桥的修复工作正式启动。武当山文物宗教局文物项目负责人介绍,仙都桥的修复难度较大,北段桥体仅剩余部分桥梁,而该桥为一个拱桥,如何融合残留的桥体进行整体修复,并且不留明显痕迹?这是难点之所在。
在专家会上,修复方案被推翻、修改、再推翻、再修改……为了还原仙都桥的历史原貌,古建筑修复专家们十分谨慎。
最终,通过复制方式进行修复的方案得以通过:根据留存的仙都桥南段桥体结构和拱形弧度,设计北段的桥体构建。武当山文物宗教局修复工程师介绍,这个方案看似简单,其实难度很大,要求实地施工时需要考虑桥梁的拱形弧度,从小细节和整体造型上都需要形成融合。“如果修好后,能明显看到一边是旧的,一边是新的,有太明显的痕迹,那就不行。”
修复中,拱桥拱顶上的一块巨石就是一个难点之所在。拱顶的巨石是一个整体,也是桥梁两边过渡的关键部分,原石已经遗落。修复专家们就先找到同样材质的石头,然后在采石场进行量体裁衣式打磨。
初步打磨的石头并不能硬塞进去,而是要在现场打磨得更加精确,严丝合缝,将石头放到准确的位置。
这块石头重约两吨,施工时在河道里搭设专门的脚手架,并且有13个人进行施工。修复工程师介绍:“必须要加工成原始的弧度,和旁边的弧度统一,不然就达不到修复的要求。”
由于该桥曾在历史上被洪水冲毁,因此防洪也是一大重点。修复过程中也专门考虑到这一点,不仅在桥身两侧增加了两个桥洞进行泄洪,同时,还创造性地在桥体两侧开挖泄洪通道。在洪水来临时从桥体两侧分洪,对桥体完全不会造成影响。
在修复石材的选择上,专家们也是本着修旧如旧的理念,将遗落在河中淤泥里的部件重新启用,缺失的部件也尽量做旧恢复成接近原貌。
记者在仙都桥上看到,巨大的青石板铺设在桥面上,完全看不出有桥体拼接的痕迹。桥梁的拱顶和拱形底部能看到两块新一些的石头。从剑河的河道上整体望去,仙都桥的整个桥梁弧形完美,展现了单孔拱桥的原貌,彻底告别了“断断桥”的历史。
墙体拨正精确到毫米级别
修复后的冲虚庵。
在武当山古建筑中,不少宫观建筑的墙体年久失修,受到不同程度损坏。
“有的墙体都已经歪斜,有的已经看不出历史的原貌。”修复工程师告诉记者,冲虚庵的东道院北道房东三墙处,墙体失去了历史风貌,但是石头是以前的,并且有一部分是用墙砖拼成的字,如果拆除后就不可能再拼出历史原貌,因此必须尽最大能力保护。
对墙体进行拨正处理,首先将1.8米长的墙体顶正,对砖块缝隙进行处理。专家们将墙体的灰缝一个一个卡住,并且测量厚度,然后通过原始工艺进行恢复。
对于此类墙体,由于砖量很大,并且历史上经过重建,砖块规格不统一。由于不能拆除,那么灰缝的测量必须精准,达到毫米级别,才能最终协调统一。
同时,这处墙体位置重要,后面6米多的墙体都要新建,那么这处墙体就必须要以原始风貌呈现,一层一层带过去,才能让后面的墙体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统一。
在火神庙的北三墙墙体修复中,上面是一个圆形风火墙,也采取将后檐拆除、前檐拨正的方式进行修复。在细节方面,墙体的砌筑全部用原材料,原来用的石灰,现在还用石灰,但是新石灰很白,就加上一些黄土,呈现出陈旧的感觉。
细节还体现在砖缝的协调一致方面。修复工程师介绍,这些墙体是“清水墙”的设置,是能够看到砖缝的墙体,因此,拨正和拆除重建的部分要将砖缝的修复达到毫米级别,还要协调统一,自然流畅。
“偷梁换柱”方式完成木结构修复
修复后的火神庙。
在武当山的古建筑中,不少建筑的主体结构都是木质,经过数百年的风吹雨打,不少木质结构会存在腐朽等情况。如何对这些木结构进行修复,同样是一个大工程。
“这种一般都是采取不落架大修” ,修复工程师介绍,在修复冲虚庵的三墙柱时,由于墙柱的一半在墙体中,另一半才露在墙外。修复时,就先将此处固定,然后将腐朽的部分露出在外的锯掉,墙内部分慢慢开凿,然后选用合适的木材加工后通过榫卯结构进行墩接处理。
这类合适的木材更加注重细节,因为墩接处理的柱子不仅要美观,还要有承重能力,及时将圆柱的尺寸量好后,在实际加工时也要不断调整,达到严丝合缝后才能通过榫卯结构进行墩接,而且一旦失败是不能取出来的,就要重新再来。在冲虚庵,此类方式更换的木结构就有40%左右。
在古建筑修复中,不仅承重的柱子需要部分更换,不少古建筑的大梁也需要修复。众所周知,大梁对于古建筑整体结构有着极大的作用,因此,大梁的更换精细同样重要。通过榫卯结构进行拼接时,必须精确在5毫米之内,才能保证规格构建的完美拼接。
在修复元和观时,有三架梁出现了断裂的情况,由于木材没有出现完全腐蚀的情况,因此,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在修复文物时不采取更换的模式。此种修复,如果将屋面全部拆除后再单独修复就比较麻烦,对古建筑的影响也比较大。因此,专家们通过精细测绘,通过开挖大梁在其中加钢板的方式,恢复大梁的承重能力,同时也没有更换,没有损坏屋顶整体结构,达到了最大限度的维护。
古建筑的木质结构都是由榫卯结构组成,精确程度都是在毫米甚至更低的级别,因此,在对木结构进行修复时,很多部件异地加工,这都对测绘提出极高的要求,必须精确,否则一个厘米级别的差距,就可能对整个古建筑的结构造成影响。
在古建筑修复的背后,蕴含的都是专家们的智慧、耐心和责任。武当山特区管委会和文物宗教局多轮商讨,共同拿出方案。记者了解到,2017年,武当山特区先后完成了仙都桥、火神庙、元和观西道院、冲虚庵、复真观皇经堂、五云楼、宫墙、太和宫朝拜殿、灵官殿爬廊、万圣阁屋面等六处十个工程。南水北调重点工程遇真宫文物垫高保护工程也完成了总工程量的80%。通过修复,让古建筑重新恢复历史风貌,让更多来到武当山的游客能够通过文物真切触摸历史,了解武当文化。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