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一锤定音:二汽建在十堰

市博物馆展出有周总理对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的批示。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文、图/记者 张贞林 通讯员 易西子 报道:3月5日是周恩来总理诞辰120周年纪念日。虽然周总理一生没到过十堰,但他对十堰的解放、建设与发展,倾注了很多心血,特别是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和二汽的建设,周总理曾多次听取汇报或作出指示,确保了这两项重大工程的建设,才有了今天的十堰市。

解放战争时期,中央指示陈谢兵团出师鄂西北

1947年7月19日,中共中央在陕西省靖边县小河村召开前委扩大会议,毛泽东、周恩来在接见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司令员陈赓时指示: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一定搞得敌人手忙脚乱,到处调兵去堵,胡宗南部队又被牵制在陕北,豫西陕南敌军不多,是个空子,出师豫西陕南是有战略意义的。要求陈谢大军渡过黄河后,向豫西、陕南、鄂西北挺进,向东配合刘邓、陈粟,向西配合陕北,东西机动作战,大量歼敌,创建豫陕鄂边区根据地,作为将来夺取大西北之一翼。

1947年8月22日,陈谢兵团由晋南平陆、垣曲地区强渡黄河,挺进豫西。先在洛阳至潼关以北、黄河以南地区歼敌3.1万余人,随后以12旅、17师出陕南,开辟了陕南根据地,吸引敌军。主力于10月底跨陇海路南下,挺进豫西,在伏牛山东麓的广大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建立豫陕鄂解放区。1947年11月16日,陈谢兵团解放了郧西。12月30日,又解放了郧阳。

郧阳的解放就像一把匕首插在了敌人的心脏上,成为我军东控中原、江汉,西制陕南、川东的基地。在东南,迫使鄂西北的国民党部队都缩在了襄阳城内动弹不得,有力支援了刘邓大军建立巩固的中原解放区;在西北,逼迫蒋介石不得不把整编65师和38旅摆在了鄂陕边境防范,减轻了陕北的压力。

毛主席在《评西北大捷兼论解放军的新式整军运动》一文中,充分肯定了3支挺进中原部队所起的作用,这其中也有着郧阳的一份功劳。

周总理批示“条件较成熟,丹江口工程可以开工 ”

1952年,毛泽东在视察黄河时,提出了“南水北调”的伟大设想,“北方水少,南方水多,借一点水来是可以的”。1953年2月,毛泽东又巡视长江。在这次长江巡视中,毛泽东酝酿了一个规模宏大的“南水北调”引汉济黄的蓝图。

1958年2月,毛泽东把治理长江、南水北调的重任交给周恩来。他对周恩来说,这些问题今后就由你来管吧!并伸出四个手指头说:“一年抓四次。”周恩来爽快地答道:“好,我来管。”从此,周恩来开始为实现南水北调的伟大宏图而呕心沥血。

1958年动工建设的丹江口水利枢纽,就是周恩来亲自督办并一直关心的。如今,在市博物馆,陈列着周总理对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的批示,“由于丹江口工程条件比较成熟,应争取在1959年做好施工准备或者正式开工。”

是年2月下旬,周恩来出访朝鲜一回国,就风尘仆仆地赶到武汉,视察长江三峡。在“江峡”轮上,周恩来认真听取了“长办”关于丹江口水利工程的情况汇报。他当即指示:“同意建设丹江口水利工程,现在就应积极准备,列入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工。”“一定要建好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第一,确保质量。第二,要妥善安排移民。第三,设计由‘长办’负责,施工由湖北省政府负责,省长张体学亲自挂帅。”“总原则是丹江口水库综合利用,以近期为重点,济黄济淮作为远期,现在可以不考虑引水后发电问题,那是十年二十年以后的事。”

记者日前在市博物馆“十堰与水”展厅,看到了一份原件存于“长办”档案科的周总理讲话记录稿的复印件,是周总理关于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意见。

1958年3月6日,周总理在成都会议上作了《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报告》中再次谈到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周总理说:“这个会的附产物是汉江丹江口,由于准备充分,现在已经肯定了丹江口纳入第二个五年计划。”并于同年4月5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予以批准。在“意见书”上批示:“由于丹江口工程条件比较成熟,应争取在1959年做好施工准备或者正式开工。”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是长江水域规划之一,湖北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周总理的指示,进行紧张的准备工作。

1958年9月1日,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正式开工。上世纪60年代初,正逢国家经济遭遇暂时困难,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也经历了一段不寻常的时期。由于技术水平和施工经验不足,在混凝土浇筑中有些部位出现了较严重的质量事故。1962年2月8日,周恩来亲自主持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质量处理会议。

周恩来对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的关切和支持,极大地鼓舞了丹江口工程建设者。1962年3月5日,党中央正式批准水电部党组《关于丹江口大坝质量处理与施工安排的报告》。设计和施工单位都遵循周总理的教导,通力合作,集中全力抓质量事故的处理和机械化施工准备以及队伍的精简和施工队伍的培训工作。

在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建设过程中,周恩来曾多次说要到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去看看,但遗憾的是,直到他病逝,也未能实现这个愿望。

1974年4月,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全面竣工,6台机组全部投产。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自行勘测、设计、施工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被周恩来总理誉为防洪、发电、灌溉、航运、养殖“五利俱全”的大型水利工程。不仅是治理开发汉江的第一个关键性工程,也是南水北调中线的水源工程。

2014年12月12日14时32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丹江口水库的水调到京津冀豫4省市,沿线的14座大中城市受益,受益人口达5000多万人,目前累计送水100多亿方,发挥了重要作用。

周总理一锤定音,二汽厂址之争尘埃落地

市博物馆珍藏着周总理关于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意见。

二汽(现为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从早期酝酿到厂址选定,历经十几年,其中二汽项目“两起两落”,选址过程颇为曲折。

1953年初,毛主席提出“要建设第二汽车厂”。同年1月8日,一机部汽车局上报了《第二汽车厂建设说明书》,开始筹备并选址。起初,二汽最初选址在武汉青山。1954年5月19日,由苏联专家建议,李先念同志批准,二汽将青山厂址转让华钢(武汉钢铁公司),另选武昌东湖与沙湖之间的水果湖作为厂址。由于当时国情和来自负责设计的苏联方面等原因,二汽筹建工作下马。1958年6月,中央第二次提出建设二汽,由于后来国民经济困难,第二阶段筹备工作结束。

1964年,毛主席提出三线建设意见时,再次提到建设第二汽车厂的项目。二汽是三线建设中的重点工程,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关注。1965年4月10日,一机部党组正式向党中央和周恩来总理写出报告,建议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在内地建设一个能生产一至八吨各种载重汽车的中型汽车生产基地。7月16日,又向党中央报送了《关于中型载重汽车生产基地——第二汽车厂的建设方案》。

同年9月,二汽厂址勘察工作随着川汉铁路修建计划的变更,由湖南转至湖北西北地区。一机部部长段君毅就此方案向邓小平作了汇报。邓小平认为,厂址随铁路线变动而变动,理所当然,并就此意见请示了周恩来总理,周总理同意并报告了毛主席,从而将厂址选择确定在鄂西北地区。

1965年12月21日,经中国汽车工业公司批准,决定成立第二汽车制造厂筹备处,由饶斌等5人组成领导小组进行选址,经过半年多的反复调查研究,形成了二汽厂址定在十堰的方案,并得到湖北省委和一机部的同意。

1966年6月6日,一机部向党中央报送二汽建厂方案的报告。10月7日,由一机部副部长白坚主持,在老营(现武当山特区)召开二汽建设现场会,确定建厂范围。即东起白浪,西抵堵河,北到刘家沟,南到枧堰沟。32公里老白公路贯穿东西,南北宽10余公里。会议决定1967年4月1日正式开工建设。

1968年上半年,鉴于十堰地区建设条件较差,部分同志对已定厂址提出异议,要求更改厂址为湖北省谷城盛康庙滩一带,也有同志主张把工厂建在郧县(现郧阳区)鲍峡以西直至陕西安康一带大山中,出现了“厂址之争”。后经国家建委和一机部组织有关部门反复比较、勘察,再次作出了厂址“基本不动,适当调整”的决议。

1968年11月,“文革”造成国民经济严重下滑,很多工厂停工停产,很多三线工厂建设也陷入停顿,11月18日,由李先念负责的国务院业务组召开会议讨论解决办法,周恩来总理参加会议,在会上谈到二汽选址至今仍在争论之中,周恩来、李先念都表示了极大的不安和忧虑。第二天,周恩来在国家建委关于二汽厂址的汇报上批示:“可以确定在湖北省郧县十堰地区。”

周总理一锤定音,二汽厂址之争最终尘埃落地。作为三线建设的重点企业,1969年元月,二汽实行军管。1969年元月9日,经国务院批准,一机部、武汉军区在郧阳军分区大院内召开了“二汽现场会议”,全国106个单位参加会议。会议确定了二汽总体部署方案,安排了建设总进度。

如今,经过四十多年的建设,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已陆续建成了十堰、襄阳、武汉、广州四大基地,是中国四大汽车集团之一,中国品牌500强。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