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陈抟的修行洞。(资料图片)
唐末五代时期,中国经历了近百年的大动乱,一些儒生和失意的贵族官吏为避乱而隐遁于武当山,陈抟就是其中一位,他在武当山隐遁长达数十年。武当山成为陈抟化蛹成蝶的出发点,陈抟也为武当山增添了光彩。
那么,陈抟在武当山的隐居地点,各种史书记载不一,到底有几处呢?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记者 罗毅 通讯员 温明
他为何会隐居?社会动荡选择避世
翻开中国历史可以看到,唐末五代时期,中国社会动荡不安,经历了近百年的大动乱,许多达官贵人或名人志士纷纷隐居山林。《宋史·隐逸传》所谓“五季之乱,避世宜多”讲述的就是这个时期。
在这期间,到武当山隐居修道的人士增加。他们大概分为两类:有些人当道士是为了等待时机,择明主以出仕。另一类隐居者,最初虽有出仕平乱之志,但眼见一幕接一幕的改朝换代闹剧,看透宦海浮沉,世态炎凉,于是潜心研究道教学术,成了真正的方外之士。
陈抟,即是第二类人的代表。陈抟,字图南,号扶摇子,名字取自《庄子》“抟扶摇直上九万里”。一说亳州真源(今安徽省毫县境内)人,也有人说是普州崇龛(今四川安岳县境内)人,但元人赵道一所著《仙鉴》一书认为这“恐是后来隐居之所”。其出生年代,史书记载不一,因卒于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仙鉴》又云:“享年一百一十八岁”,故其出生当在唐懿宗咸通十二年(871年)。
陈抟在青少年时代就熟读经史百家之言, “年十五,《诗》、《礼》、《书》、《数》至方药之书,莫不通究”。他也曾想“学而优则仕”,后唐长兴年间“举进士不第,遂不求禄仕,以山水为乐”,“尽弃家业,散以遣人,惟携一石铛而去”。离家修隐时,他已经50多岁,“颇以诗名后唐”。“唐士大夫挹其清风,欲识先生,而如景星庆云之出,争先睹之为快,先生皆不与之友,由是谢绝人事,野冠草服,行歌坐乐,日游市肆,如人无人之境”。由此看来,陈抟早慧勤奋、有读书人经邦治国的鸿鹄之志,可惜遇到乱世,只好退而求其次,在读书的同时,倘佯山水之间,治疗心灵的忧伤。
宋端拱二年,陈抟逝于华山张超谷石室中,“经七日,肢体犹温。有五色云蔽塞洞口,累日不散”。元人评其品格:“其高风峻节,信乎前宋一代之异人也。”
他隐居武当山多少年?20余年之说较可靠
关于陈抟隐居武当山的时间,宋元时期的正史、地方志、道书、笔记等多有记载。最早见于宋朝神童、成年后任翰林学士的杨亿所著的《谈苑》:陈抟“尝举进士不第,去隐武当九室岩,辟谷炼气,作诗八十一章,号《指玄篇》,言修养之事,后居云台观。”陈抟在宋雍熙元年(984年)被召入朝时,杨亿11岁,以少年奇才被召入朝为“秘书省正字”,故其所记比较可靠。
邵伯温(1057年—1134年)撰写的《邵氏闻见前录》卷七记载:“华山隐士陈抟,隐武当山。”此外,魏泰(1105年前后)《东轩笔录》卷一记载:“陈抟,字图南,有经世之才。生唐末,厌五代之乱,入武当山,学神仙导养之术,能辟谷,或一睡三年。”魏泰是襄阳人,他的这个说法可能来源于武当道士。
武当历代都有高士,陈抟在武当山学神仙导养辟谷之术,应当有所师承,可惜的是其师名不传。关于陈抟在武当山隐居的时间,《宋史》及《仙鉴》均称“隐居二十余年”,而《历代仙史》卷四称:“隐武当山九石岩,服气辟谷,凡三十余年。”《宋史·陈抟传》则云:“自言尝遇孙君仿、獐皮居士,二人者,高尚之士,语抟曰‘武当山九室岩可以隐居’。因服气辟谷历二十余年,但日饮酒数杯。”
陈抟入武当隐居,《宋史》里明确记载,是在后唐长兴年间。《总真集》云:“五代之末,四方鼎沸,移居华顶。”后唐长兴年间距五代之末,前后历四朝20余年,故陈抟隐居武当山20余年之说较可靠。
至于宋代文同、陆游等人所记,陈抟于后晋天福丁酉年(937年)在四川邛州天师观(宋改称天庆观)访高道何昌一事,不能作为否定陈抟隐居武当20余年的理由。因为道士学道,云游四方,参访高人是其必然之途径。陈抟自称“道门弟子”,当然要四处云游访道。
文同《丹渊集·拾遗下》也说:“希夷先生,后晋天福中来游蜀。”陈抟的游方生活,漂泊不定,但武当山是他入道的本山,在外云游一段时间自然要回来,回武当山后继续隐居修道,直到五代末期才移居华山。至于北宋初,又有人在武当山遇到陈抟,说明陈抟后来又曾回过武当山。
▲传说陈抟书写的福寿石刻。(资料图片)
他在武当山有几处隐居地?九室岩、俞公岩、自然庵等多处
陈抟在武当山的几处隐居地点,宋元人均有记载。
一是杨亿说:“隐武当九室岩。”九室岩不在三十六岩中,历代山志也未记其详细方位。二是岳铉《大元一统志》云:“九室山,在州西四十里。烂柯山有仙宫,唐封名为天保之殿,上有陈抟修炼之所,故名九室山。”此语在“房州”条下,故九室岩在房县。三是清同治四年(1865年),杨延烈纂《房县志》云:“九室山,县西四十里,一名九室山,一名烂柯。《舆地纪胜》称:山下有九室,唐置九室宫,山峦重叠,如墙,如堂,穿云蹑蹬而上,古木苍翠,天风清泠,为房城幽丽最奇处。山多仙迹,南数里有仙宫寺,宋时陈希夷修炼于此,石基犹存。”该志所附《房县》全图有九室山,属武当山系南脉。四是除九室岩外,陈抟还曾隐于俞公岩、自然庵、诵经台、白云峰等处。
后来,陈抟从武当移居华山,其原因元代已有解释:一是《仙鉴》云:先生尝夜立庭间,有持剑金人呼曰:“子道成矣,当有归成之地”。先生以为秋为万物之所敛而归者,秋在西方,故徙居西岳华山。二是元人张辂《大华希夷志》云:先生在武当诵易修道,有五气龙君变为老人对他说:“此间玄武据临之地,华山是先生柄隐之所也”,于是五龙凌空驭风相送至华山。三是元代道人刘道明《武当福地总真集》称,陈抟是因为声名远播,造访者太多倦于迎待,而由五龙宫徙之华岳。前两种解释中有神话成分,但其分析是不无道理的。武当山九室岩、白云峰等处虽然清丽幽深,但没有华山险峻,容易被人寻踪而来,影响修道。
武当山在宋代已有专门奉祀陈抟的庵庙。《舆地纪胜》云:“希夷庵,在武当山。”《大元一统志》载:“希夷庵,在武当山。陈抟尝栖隐于此。”元明时期五龙宫、灵虚岩等处均供有陈抟仙像。南岩天乙真庆宫石壁上有横卧的“福寿”二字,垂直落款为“陈抟书”,人称卧“福”睡“寿”实际上隐含着陈抟的睡功丹法。
由此可见,陈抟是在五代末年避乱武当山,隐遁于山水之间。武当山成为陈抟化蛹成蝶的出发点,陈抟也为武当山增了光添了彩。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