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王概编纂的《大岳太和山纪略》雕版印刷成书;32年后,刘罗锅担任四库全书馆副总裁。后来,《大岳太和山纪略》一书被收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鲜为人知的是,王概编纂这本武当山志竟与他在武当祈求子嗣有关。更为巧合的是,同是山东诸城老乡的刘罗锅与王概后来成了亲家!
担任四库全书馆副总裁的刘罗锅。
在《大岳太和山纪略》的序言中,王概所署官职为:湖北布政使司分守安襄郧下荆南道兼理水利按察使司佥事。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文、图/记者 朱江
同是山东诸城老乡,刘罗锅与王概牵手“全书”
前些年,随着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在中国各地的上演,来自山东诸城的刘墉成了一位在中国妇孺皆知的人物,成了中国人心目中正义、忠诚和智慧的化身。
相传,刘墉有驼背,所以他在民间有个外号称为刘罗锅。
40集古装剧《宰相刘罗锅》讲述了清朝乾隆年间,山东青年刘墉进京赶考,在京城因缘际会碰上了当今皇上,并与皇上下了一盘棋,没想到从此与皇上的宠臣礼部侍郎和绅结下了不解怨恨的故事……
历史进入清朝之后,人杰地灵的山东诸城刘氏宗族、王氏宗族分别诞生了宰相刘罗锅、编纂《大岳太和山纪略》的王概。
机缘巧合在于,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王概编纂的《大岳太和山纪略》雕版印刷成书;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刘罗锅则担任四库全书馆副总裁。后来,《大岳太和山纪略》一书被收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或许是“全书”的牵线搭桥,也或许是古代人婚姻讲究的门当户对,王概将自己的四女儿嫁给刘罗锅的养子刘钚之。刘钚之有两个儿子:刘喜海、刘华海。其中,刘喜海成为清朝著名的学者和藏书家。
刘罗锅与王概成了亲家!那么,他们之前有哪些故事呢?
清廷编撰《四库全书》,刘罗锅任编撰机构副总裁
祖籍安徽砀山的刘罗锅,出生于山东诸城,家族是当时的名门望族,其曾祖父刘必显是顺治年间进士,祖父刘棨曾担任四川布政使,父亲刘统勋则是乾隆时期的一代名臣。
刘罗锅,字崇如,号石庵,清朝政治家、书法家。
作为成长在名门相府的刘罗锅,家族成员世代为官,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刘罗锅考中进士,先后任安徽学政、江苏学政、太原知府、冀宁道台、江宁知府、陕西按察使、内阁学士,先后兼礼部、户部、吏部侍郎、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相当于宰相。他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
就在朝廷组织人员编撰《四库全书》的第二年,刘统勋病故,刘罗锅辞官回家服丧。
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刘罗锅服丧期满还京,清廷念刘统勋多年功绩,诏授内阁学士,刘罗锅任职南书房。同年10月,他担任四库全书编撰机构的四库全书馆副总裁。
刘罗锅的书法造诣深厚,是清朝著名的帖学大家,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 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刘罗锅病逝,时年85岁。
婚姻“门当户对”,王概女儿嫁给刘罗锅养子
据刘罗锅家族的《东武刘氏族谱》所载:刘罗锅没有生子。
虽然没有儿子,但他视刘钚之为自己亲生孩子。刘钚之,又名刘环之。字佩循,号信芳。3岁时,他不幸丧父。其父刘堪,系刘罗锅的胞弟。
刘钚之自幼由伯父刘罗锅抚养教育。在刘罗锅的亲自照看和教育下,刘钚之成为他们家族同代人中的佼佼者和顶梁柱。刘钚之18岁中举,在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考取进士,之后官运亨通,先任翰林院庶吉士、检讨,后出任兵部尚书。
古人认为,婚姻不仅是一个新家庭的建立,也是男女双方所承袭父母家庭的家庭氛围、生活方式和文化一定程度的融合。古人讲究“门当户对”的婚姻,是指男女双方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情况相当,很适合结亲。也正因为如此,刘钚之娶了王概的四女儿作为妻子。
清朝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刘钚之又兼顺天府尹(相当于今北京市市长)。后因治理有功,升太子少保、户部尚书,成为山东诸城又一位地位显赫的朝廷大臣。
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刘钚之去世,终年61岁。
王概编纂《大岳太和山纪略》,收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同样是山东诸城人的王概,历任刑部浙江司员外郎、刑部江西司郎中加一级、分守安襄郧兵备道、广东分巡高廉兵备道、广东省督粮道、两广盐运使司监运使,诰授奉直大夫、朝议大夫、中宪大夫,编纂《大岳太和山纪略》一书,被收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王概,字戒木,学识渊博。清朝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他考中进士;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王概担任分守安襄郧(安陆、襄阳、郧阳)下荆南道时,听说凡藏在武当山的明朝所修诸山志,在明末动乱中尽毁于兵燹。“于旧志平其言之驯雅,又参之以列史之记载、旧民所传,荟萃加纂”而由王概总纂而成书。
在《大岳太和山纪略》的序言中,王概本人所署准确的官职是:湖北布政使司分守安襄郧下荆南道兼理水利按察使司佥事。
王概的家族在当时也是名门望族。王钺、王沛恂、王概,他们是祖孙三人,皆工诗文,著述甚多。
王概的祖父王钺是顺治年间进士,系清朝文学家、理学家、诗人;父亲王沛憻,赐进士出身,后来官至都察院都御史;叔父王沛恂是康熙年间的进士,后官至兵部职方司主事。
王沛憻、王沛恂兄弟,以及王概均为清王朝官员。
在分守安襄郧兵备道时,王概编纂了《大岳太和山纪略》,系清朝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下荆南道官署刻本。一函八卷八册,13万字,原装原签,保存极佳;通篇手书上板,字体纤丽秀致,笔画舒展大方,为典型的乾隆初期写刻本风貌。卷首俱名胜图多幅,绘刻精整,有清初山水版画遗风。
太和山即今日闻名天下的武当山,是道教名山重镇,本志书前面有王概乾隆九年序,又提督湖北等处地方学政翰林院侍读宋邦绥序及目录,修辑者姓氏,凡例,正文八卷,首卷有八宫图及大岳太和山全图(共27页)长卷为黎朝盈摹,此长卷后多有摹印。
《大岳太和山纪略》卷一为星野、图考;卷二记叙山川之胜;卷三记载圣纪、宫殿、庵祠及祀典;卷四记载仙真、物产、拾遗;卷五为历代御制艺文,有谕、敕、旨、诏、书、诗、歌、赞、碑;卷六至卷八为艺文,记载历代文人赋、碑、序、跋、赞、铭、文、记、歌、诗等。全书各卷均加有按语。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党委副书记、历史学教授、湖北省武当文化研究会会长杨立志认为,《大岳太和山纪略》诉说着无数有识之士竭尽财力、智慧乃至生命使之代代相传的精神追求,有着深厚的文化蕴涵和独特的文物文献价值。
编纂《大岳太和山纪略》,与王概祈嗣武当有关
王概编纂《大岳太和山纪略》与他在武当山祈嗣有关。这其中,有一个生动的故事!
原来,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王概担任分守安襄郧(安陆、襄阳、郧阳)下荆南道时,已经40多岁了,尚没有传宗接代的儿子。
在中国封建社会,子嗣是很多宗族的大事,传宗接代是很多宗族男子所必须担负的责任。于是,王概在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将修成的《太和山纪略》(即今《大岳太和山志纪略》)一书,敬献在武当山金殿真武神前,为己祈嗣。果然,在第二年春天,他如愿以偿得到一个儿子。
如今,在武当山太和宫灵官殿下墙壁,嵌有一块《大岳神应碑记》石碑,就是王概于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立石的。那时,他在4年前编纂的《大岳太和山纪略》已经雕版印刷成书。
《大岳神应碑记》清楚地记载着:“概于辛酉岁分守兹土,职得礼于神而蒙其休者数矣。窃念行年四十之外,未举嗣续,敢为积诚默祷,又以缛礼谀词,不足仰干,爰修葺本山志传,庶几凭藉宠灵以昭格之。至丙寅岁,始成太和山纪略一书,锓版装卷,焚告于太和宫金殿神座。越戊辰春仲,果举一男,岳灵之应,念以酬信,有明征矣……乾隆拾叁年玖月吉旦诰授朝议大夫湖北布政使司分守安襄郧道按察使司佥事诸城王概立。”
《大岳神应碑记》的碑文,生动地讲述了王概朝圣武当求子还愿的故事。
可见,在朝武当的香客中,为祈子而来的不仅有普通民众,也有皇室使臣及朝廷官员。
现存唯一完整清代武当山志,系珍贵历史文献
《大岳太和山纪略》又名王概《山志》、乾隆《武当山志》。作为清朝乾隆初年编辑的方志,《大岳太和山纪略》对于考订武当山的历史颇具参考价值。
完成于抗战期间的《武当风景记》,系武当白衣道人王理学编撰。他在《武当风景记》序中称:“武当为中国最古大山,名震世界,清室荆南观察王概虽编有太和纪略,民国襄阳道尹熊宾虽修有太和山志,然皆卷帙浩繁,记载杂多,又宝藏深山……”
丹江口市沧浪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王永国通过研究发现,《大岳太和山纪略》的版本较多: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湖北下荆南道署刻本,页九行,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双边;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湖北下荆南道署刻本,补修版,未增补内容,后多次刊印。
王永国研究认为,《大岳太和山纪略》在海内外存量较多。其中,国家图书馆存有三部,中科院图书馆存有两部,北京及其他图书馆(包括大学图书馆)及上海、南京、武汉等多家图书馆均有所藏。
《大岳太和山纪略》的内容,一如其书名——纪略,体现了王概的“宁约毋杂,宁质毋华”的编纂取舍标准。这本志书的一大贡献是收入了王民皞《大岳太和山志》中的三篇序,即王民皞的《大岳太和山志总跋》、杨素蕴的《大岳太和山志序》、王新命的《太和山序》,这三篇跋、序给后人研究武当山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有根可寻,有本可立,一个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杨立志教授指出,王概总纂的《大岳太和山纪略》是现存唯一完整的清代武当山志,广徵博辑,内容丰富,体例精审,分类合理,记录了大岳武当丰富的历史资料和灿烂的道教文化,是珍贵的历史文献。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