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奋力打造区域性增长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作出如下决定。
一、用党的十九大精神引领全市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
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要充分认识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大意义,切实把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坚持学懂弄通做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党的十九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上来。在全面系统学习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把着力点聚焦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上,聚焦到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上,聚焦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论断上,聚焦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新特点上,聚焦到分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目标上,聚焦到党的建设新要求上,切实增强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在十堰落地生根。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经济发展速度与规模快速增长,质量与效益同步提升。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民生保障水平日益提高。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成果丰硕,“五河治理”成为全国治污典范,环境质量在全省保持领先。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动力活力不断释放。基础设施显著改善,长期制约十堰发展的空间、交通、能源等瓶颈逐步打破。党的建设纵深推进,党风政风持续好转。这些都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必须清醒看到存在的不足和薄弱环节,主要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不少短板;市场主体发育不够,实体经济亟需壮大;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生态环保压力加大;深度贫困面广程度深,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社会事业和民生领域面临不少难题;影响社会稳定的风险隐患依然存在,社会治理能力有待加强;全面从严治党任务繁重。解决这些问题,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的重要任务。根据党的十九大作出的战略安排,按照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支持十堰建设湖北区域性增长极的目标和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关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的部署,围绕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我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的战略安排是: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和大数据战略,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转型升级两大任务,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攻坚战,努力在转型跨越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上走在全省前列。圆满完成市第五次党代会确定的决战脱贫攻坚、建设现代汽车城、建成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市、建成全国文明城市、营造清明政治生态“五大目标任务”,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堰成为湖北区域性增长极。
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形成完善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经济实力、产业竞争力、科技创新能力大幅跃升;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繁荣兴盛,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市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法治十堰基本建成,社会治理更加有序;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美丽十堰目标基本实现。经过十五年奋斗,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十堰成为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
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上,全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水平全面提升,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市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十堰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的战略重点是:
——建设经济强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转型升级,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
——建设农业强市。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市工作重中之重,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开发绿色高效生态农业,突破性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业,深入实施农业提质增效工程,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建设创新强市。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内生动力;全面扩大开放,增添外源动力;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培育新生动力;全面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激发和凝聚社会创造力;全面落实质量强市战略,切实增强核心竞争力。
——建设文化强市。增强文化自信,坚持先进文化引领,繁荣兴盛文化事业,发展壮大文化产业,聚力打造十堰文化品牌。加快教育现代化,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建设生态强市。坚持生态立市战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推进绿色生产和绿色生活,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市,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三、奋力打造湖北区域性增长极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环境保护、重大基础设施等领域,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有效投资,高质量高水平谋划实施一批强基础、管长远、利大局的重大项目。继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运用能耗、环保、质量、安全、技术等综合标准和法治化、市场化手段,淘汰落后产能,突出抓好企业减负降本工作。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弘扬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
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优化升级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三次产业、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形成“一主四大四新”现代产业新体系。做大做强汽车主导产业,坚持依托和服务东风,加快推进商乘并举的汽车发展战略,巩固提升“中国商用车之都”地位,不断发展壮大乘用车,重点发展商用车、专用车、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着力打造现代汽车城。突破性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坚持以武当山为龙头,全面实施“两区三带”旅游发展战略,打造东方国际休闲养生旅游目的地,建设旅游强市。优先推进绿色能源产业,建成全省重要清洁能源生产基地。拓展提升现代服务业,建成区域性现代服务中心。加快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业,建成国内知名的生态农业示范区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升级再造智能高端装备制造业,着力打造中国汽车智能装备制造之都。发展壮大生物医药产业,建成中外知名的“武当药谷”。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打造国家级节能环保产业聚集区。加快培育新材料产业,通过材料革命实现高质量发展。
加快创新型十堰建设。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以理念创新为先导、科技创新为核心、产业创新为基础、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积极培育新经济、新产业、新产品、新模式,打造秦巴山片区科技创新城市,推动创新型县市区建设,构筑创新驱动发展新高地。强化产业技术创新,落实“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传统优势产业向中高端迈进。提升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建设水平,加快推进中关村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支持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茅箭区、丹江口市“一区三园”协同发展。支持郧阳区、张湾区共建国家级高新区。大力推进高铁经济区、空港经济区和生态滨江新区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金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速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坚持质量第一,积极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着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切实增强核心竞争力。
发挥金融支撑实体经济作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抓好金融创新、金融保障、金融服务,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打造区域性金融强市。加强资本市场建设,用好用活信贷杠杆,推进企业上市与债券发行,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防范化解债务和金融风险,做好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和处置,坚决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加强薄弱环节监管,促进形成金融和实体经济、金融和房地产、金融体系内部的良性循环。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开展政银企合作活动,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构建多元发展的金融业。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着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的政策。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办法。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农村集体资产,壮大集体经济,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重点打造茶叶、林果、中药材、草牧、蔬菜、水产(饮品)六个百亿特色产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乡村旅游,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实施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三乡”工程,推动城市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与农村资源有效对接。以产业发展为依托,加强重点乡镇、特色小镇和特色乡村建设。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完善“四个清单”制度,构建“一窗受理、一表申报、一章审批、一次办结”模式。大力推进省市县三级政务服务“一张网”建设,健全完善“一网覆盖、一次办好”的“互联网+放管服改革”体系。完善政策措施,促进民营经济做优做强。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和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
进一步提升开放质量和水平。大力实施开放先导战略,加强“大开放、大通关、大流通”建设,坚持内外开放并举、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努力实现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开放。深入对接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湖北开放开发大格局,加强与周边城市间的区域协作,深化与友好城市交流合作。深度融合东风集团公司全球战略,积极推动本土企业“走出去”。大力实施产业链招商、专业招商和回归工程,积极对接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地区,重点引进总部经济、产业集群、研发中心。创新对口协作机制,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深化多层次合作,打造京津冀对口协作示范区。统筹做好援疆工作。
全面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围绕建设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深入实施“一城两带”发展战略,加快形成中心带动、多点支撑、协同发展的局面。优化提升中心城市功能,深化“多规合一”,推进产城融合,统筹新区开发与旧城改造,把十堰生态滨江新区打造成十堰的“北大门”和“前花园”;加快地下综合管廊城市、海绵城市和智慧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大力实施城市畅通工程,规划建设十堰城区轨道交通。深化竹房城镇带建设,统筹推进城乡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事业一体化。加快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着力打造生态经济示范区、核心水源生态屏障区。支持各县市区围绕各自发展定位,进一步发挥优势、彰显特色,做大做强做实县域经济。
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加强城市、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以大交通、大物流、大网络支撑现代化强市建设。围绕构建立体综合交通网络,改扩建武当山机场,推进通用机场建设;加快建成汉十、十西高铁,谋划建设丹西、十宜和南三县铁路,实现县县通铁路;加快建设十巫、十淅高速公路,谋划建设房神(房县至神农架)、郧商(郧西至商南)、绕城(福银高速十堰段改扩建)高速公路,形成千公里高速公路网;高标准建成环库生态旅游公路,谋划建设堵河、金钱河流域沿库生态旅游公路;加快建设丹江口库区航运工程,提升汉江通行能力。围绕提升城市功能和群众生活品质,实施百二河生态修复工程、北京路改造等一批市政工程。围绕建设现代水利保障网和绿色清洁能源网,重点推进京能热电、孤山航电枢纽、夹河关水电站和热力管网、十竹长输管线等项目建设。围绕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推进重点学校、重点医院和国家南水北调博物馆、中国汽车文化博物馆、奥林匹克体育公园、广电传媒中心等项目建设。深化“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在各行各业的运用,加快打造“智慧十堰”。
四、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十堰的发展。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和法院、检察院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发挥作用。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和保证人大依法行使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加强县乡人大建设,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机构作用;把协商民主贯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全过程。增强政协界别的代表性,加强委员队伍建设。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支持民主党派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要求更好履行职能,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做好党外知识分子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巩固深化“双拥”模范城市创建。加强村(居)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做好新时期对台工作。
全面深化法治十堰建设。加强党对法治建设的领导,完善党内法规制度。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加快法治政府建设步伐。坚持依法决策,健全和落实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确保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积极开展法治惠民、法治创建活动,提升人民群众法治建设获得感、参与率、满意度。加大全民普法力度,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推动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不断提高法治能力和水平。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有效维护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坚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针,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落实维护稳定工作责任制,健全完善矛盾纠纷市县乡村四级联排联调化解机制,做实社会矛盾预防和疏导工作。完善法律服务和社会服务体系。做好信访工作。深化平安十堰建设,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打击“黄赌毒黑拐骗”等违法犯罪活动,大力整治群众反映强烈的治安问题。加快推进“雪亮”工程,巩固城乡网格化建设成果,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治安满意度。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强化灾害风险监测预测预警预防,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
五、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党员、教育群众,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加强党报党刊党网建设,加快媒体融合发展,推动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加强互联网建设管理,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强化网上正面思想舆论引导,规范网上信息传播秩序,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和制度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梦宣传教育。深入推进起点阅读、朝读经典“双读”活动,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持续推进全国文明城市争创活动,建设文明十堰。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广泛开展道德养成和实践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挖掘和利用道教文化、汉水文化、汽车文化等丰厚的地域文化资源,弘扬地方优秀特色文化。深化“十星级”系列文明创建活动,凝聚转型跨越发展正能量。
不断提升文化事业发展水平。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大文化精准扶贫力度,积极推进“文化小康”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工程,完善扶持文艺创作机制,抓好重大题材和现实题材创作。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实施遗址保护传承工程、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和档案文化记忆工程。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完善文化市场准入退出机制,依法加强市场监管,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充分挖掘并利用地方历史、文化、生态、旅游等特色优势,加快建设产业特色鲜明、社区配套完善、生态环境优美、人文气息浓厚、体制机制灵活、示范效应显著的特色小镇。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与科技、教育、生态、旅游等融合创新。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培育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企业。
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持续开展“四双”帮扶,强力推进“六个一批”,确保到2020年全市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坚持“准”“实”要求,综合实施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培训转移、金融扶贫、生态补偿、社会保障等举措,确保贫困地区发展可持续、贫困对象稳定脱贫有门路。加大政策倾斜力度,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堡垒。坚持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社会参与,完善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抓好党建促脱贫,充分发挥农村党组织作用,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严格落实党政主职负总责的限期脱贫责任制,强化扶贫督查考核和责任追究,严查扶贫领域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确保脱贫攻坚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落实。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区域性教育强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标准化、均衡化发展,推进学前教育普惠健康发展,切实解决入园难、入园贵和择校热、大班额问题。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科学整合职业教育资源,优化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支持驻市省属高校整合资源,拓展办学空间,提升办学水平,努力建设综合性应用型大学。办好特殊教育、网络教育和继续教育。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创业。坚持就业优先战略,落实积极就业政策,强化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深入实施“我选湖北·圆梦车城”计划和柔性引才计划,吸引更多高校毕业生扎根十堰就业创业。拓展基层就业渠道,健全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长效机制。统筹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帮扶。全面实施技能人才振兴计划,构建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实施创业带动就业战略,加强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实施农民工返乡创业工程,支持各类群体自主创业。完善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商协调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实现法定人口参保全覆盖。实施“社保共享计划”,稳步提高保障质量和水平。全面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实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完善异地就医联网直接结算。推动工伤保险市级统筹,构建工伤预防、补偿和康复“三位一体”制度体系。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加大稳岗补贴、技能提升补贴发放力度。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加强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保障体系,满足群众多层次居住需求。
积极推进健康十堰建设。全面落实健康中国战略,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坚持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完善分级诊疗、现代医院管理、全民医保、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监管五项制度,破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便民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健康管理。加快发展医疗联合体,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编制人事、薪酬分配等综合改革,巩固区域性医疗中心地位。坚持预防为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实施重大传染病和慢性病综合防控,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支持社会办医,发展健康产业。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养老产业发展。实施食品安全战略,严格食品安全监管。健全与生育政策衔接的制度安排和配套服务,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坚持以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为核心,以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鼓励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城市治理,大力营造人人参与、人人监督、共建共享的氛围,构建全民共建共治共享城市管理新格局。
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深入落实生态文明示范市建设规划纲要,广泛开展生态市市县乡村四级联创。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计划。率先实现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达标,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加强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监管,集中治理工业集聚区水污染,坚决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加强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进《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三五”规划》生态环保项目建设。严格环境执法,强化排污者责任,推动排污许可制有效实施。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实施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全覆盖、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全达标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和农业有机废弃物综合利用,高效防治畜禽养殖污染。强化自然保护区规范化管理,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深入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大力实施三年精准灭荒工程,继续推进长江防护林等生态建设工程,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加强生态屏障、绿色走廊、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城市绿地和自然保护区建设。
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储能产业,推进绿色清洁生产,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推进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改造,建立城市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体系。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创建国土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市。积极推进节约型机关、美丽乡村、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创建行动,倡导培养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加强大气、水、土壤等配套性、实施性立法。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认真落实“水十条”,全面推行河(湖)长制。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建立市级环保督察长效机制。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推进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一票否决”制度。健全环保监管体制,完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加快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
八、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
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把讲政治的要求贯穿全面从严治党全过程。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格执行中央政治局关于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若干规定精神和省委、市委的具体规定,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严格尊崇党章,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完善和落实党委(党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严肃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切实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弘扬共产党人价值观,坚决抵制和反对各种腐朽、庸俗文化的侵蚀,不断巩固十堰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加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党性锻炼,绝对忠诚于党,绝对忠诚于党的领袖,绝对忠诚于党的事业,绝对忠诚于人民,自觉同违反党章、破坏党的纪律、危害党中央集中领导和团结统一的言行作坚决斗争。大力加强各级各类干部教育,层层组织开展专题培训,办好“新时代十堰讲习所”,举办“周末大讲堂”“流动党校”“局长上讲台”活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深入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第二卷,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认真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建立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长效机制。
锻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坚持党管干部原则,进一步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认真落实好干部标准,突出政治标准,强化德才表现、实干实绩和基层导向,提拔重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全面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注重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大力提升执政本领,全面增强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坚持全域理念,突出实践锻炼,实施新时代年轻干部成长工程,注重在基层一线、关键岗位和艰苦地区锻炼年轻干部,统筹做好培养选拔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党外干部工作,认真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全面实施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治管理、组织管理、履职管理,推动干部敢于担当、善于担当,推动干部能上能下。从严加强干部日常管理,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健全干部执行、监督、考评、奖惩等工作机制,完善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干事创业积极性。做好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工作,真情关心关爱基层干部,主动为他们排忧解难。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落实“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鼓励引导人才向边远贫困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
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以提升政治领导力为统领,把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各类社会基层组织。突出政治功能,大力提升基层党组织政治领导力、组织覆盖力、群众凝聚力、社会号召力、发展推动力、自我革新力,把各类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继续推进“五个要素”“五个体系”建设,全面实施基层党建“整县推进”计划,推广“红色引擎工程”,深化“十星级党员”和“十星级党组织”创建工作,推动党支部承担好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规范和完善党支部主题党日制度,扩大党内基层民主,保障党员权利。选优配强、管好用好基层党组织带头人,着力在优秀青年农民中选拔村干部、培育乡土人才。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做好发展党员工作。稳妥有序开展不合格党员组织处置工作,引导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党建带群建,推动群团组织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发挥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认真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深入开展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确保基层党建各项任务落实到支部。
加强作风建设。紧紧围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加强作风建设,践行群众路线,增强群众观念和群众感情,不断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实施细则、省委六条意见及实施办法和市委实施办法,持续整治“四风”,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坚持堵疏结合,构建作风建设长效机制。全面加强纪律建设,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用严明纪律和严格监督使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落实管党治党责任,严肃问责追责,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延伸。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基层一线,在躬身实践中锤炼作风、增长才干。大力倡导求真务实之风,坚持说实话、谋实事、出实招、求实效,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一步一个脚印把各项事业推向前进。
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坚持行贿受贿一起查,重点查处不收敛不收手,问题线索反映集中、群众反映强烈,现在重要岗位且可能还要提拔使用的领导干部。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充分运用大数据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完善党内监督机制,深化政治巡察,加强市县巡察。推进监察体制改革,组建市、县监察委员会,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健全市县纪委派驻机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统一管理,发挥监督作用。推进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审计监督。深化统计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统计数据真实性。注重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相结合,拓宽监督渠道,增强监督合力。深化标本兼治,加强警示教育,健全完善制度,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增强不想腐的自觉,以反腐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
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凝心聚力、实干实为,为奋力打造区域性增长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不懈奋斗!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