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产业扶贫见真章,精准发力拔穷根

长江云报道 十堰市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做到一村一策、一户一法,找准致富产业,精准发力、靶向治疗。

“再一种可能就是,一个要么是口扎得不严,二一个是太热了!”

10号,骄阳似火。地处十堰北部的丹江口市官山镇铁炉村,村“两委”委员、文书王全峰正顶着高温指导贫困户搞好香菇生产。实施精准扶贫以来,王全峰带领6户贫困户办起合作社,年种植食用菌10万袋,户均年增收3万多元。

铁炉村党支部书记程宗国介绍说,村里确立了以休闲观光、种植业、养殖业为主的绿色产业发展思路,动员374人发展种养业,成立6家专业合作社,引进了两家农业科技公司,种植核桃、石榴、油牡丹等经济作物1700亩,各类中草药村80余亩,新建标准化养殖场8000多平米,建设高山蔬菜示范基地200亩。过去三年,产业带动铁炉村减少贫困户215户685人。程宗国:“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抓党建促脱贫,争取铁炉村提前甩掉贫困村的帽子。”

同样,十堰市郧阳区谭山镇徐家村的贫困户也做到了家家有产业,户户有事做。徐家村20出头的黄水娃喜欢养兔,过去缺乏资金,一直小打小闹。去年,依靠精准扶贫产业扶持资金,黄水娃不仅自己集中养殖了一百多只兔子,还带动村里的贫困户们也养了三千多只。黄水娃:“我现在是免费给农户发放点种兔,然后我提供技术、提供回收。”

干群齐努力,不等也不靠。徐家村党支部书记汪治红:“我们村现在养殖这一块儿已经有六家,柿树已经发展了两千多亩,艾蒿发展了一百多亩。”

和徐家村不同,作为十堰西南门户的竹溪县蒋家堰镇,则是通过招商引资鼓励创业成功人士回乡开办“扶贫工厂”,让留守村民和残障人士等贫困人口有了在家门口挣钱的机会。蒋家堰镇景顺鞋业加工厂是镇里从东莞引进的一家制鞋企业,厂里的120多名工人中,90%都是本乡本土的村民,一半以上都是贫困户和残疾人。老板杨克松:“先让他们在我们厂里面学,学会以后,他有的不方便,带小孩在家里、照顾老人,他可以把货领回去做,做好以后再交到我们厂里来。”

49岁的柯长江苦于腿部残疾,一直不能外出打工。如今,工厂建在家门口,他总算找到了心仪的工作。“厂里有老板可以照顾,能招我们这样有残疾,家里条件又差的人。所以了来了靠一双手能够挣钱,基本上一个月能拿两三千块钱。”

截止目前,十堰市还有47万人口处于贫困状态,十堰市扶贫办副调研员李晖:“我们十堰市未来几年想通过‘六个一批’的方式,来解决剩余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六个一批’主要是产业扶持一批、易地扶贫搬迁一批、务工脱贫一批、教育扶贫一批、医疗救助一批和保障兜底一批,到2020年和全国人民一道同步迈进小康社会,全面完成脱贫攻坚的任务。”

(湖北广电融媒体记者 陈云 十堰台记者 王乾)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