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首例!十堰人医成功实施下肢人工血管移植动静脉内瘘术

秦楚网-十堰头条讯 文、图/记者 秦洪涛 特约记者 郑桢桢 通讯员 查飞

近日,十堰市人民医院肾病内科2病区的血管通路团队,成功为一名高龄复杂血管病变患者实施全市首例“下肢人工血管移植动静脉内瘘术”,以创新的技术突破了血管通路“禁区”,为患者开辟生命的新通道。此项技术的独立开展不仅填补了十堰该领域空白,更标志着该院血液透析血管通路技术迈入国内先进行列。

十年透析路漫漫,辗转多地求医寻生机

今年72岁的张女士(化姓)来自襄阳,是一位罹患尿毒症十余年的患者。十多年来,她依靠透析治疗维持生命,然而随着病情恶化,她的双侧无名静脉出现严重闭塞,上肢动静脉内瘘无法建立,只能长期依赖导管透析。导管透析面临的血流量不足、感染风险高等问题,让张女士和家人忧心忡忡。

为寻求治疗,张女士辗转多地求医未果。就在几乎要放弃时,通过病友网络了解到十堰人医肾病内科在疑难通路建立领域技术领先,许多类似患者都在这里找到了希望。于是,张女士慕名来到十堰人医就诊。

多学科联手攻坚,精准诊疗破困局

接诊后,十堰人医肾病内科2病区主任沈建明教授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例极为复杂的病例。他迅速组建了由血管通路专家、麻醉科、介入科等多学科专家组成的MDT团队,对张女士病情进行全面的评估。

运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超声血流动力学评估系统,团队对张女士的血管条件进行了三维建模分析。结果显示,虽然下肢血管存在钙化,但股浅动脉与股静脉的解剖结构尚存手术空间。经过充分论证,团队决定采用国际前沿的下肢人工血管移植技术破解困局。

作为手术主刀专家,十堰人医肾病内科2病区副主任、血管通路组负责人邓妍妍深知手术难度和风险。她指出:“相较于传统上肢手术,下肢人工血管移植需要克服血管深部解剖复杂、术后感染风险高、人工血管长期通畅率维护等多重技术难点。”然而面对挑战,邓妍妍和她的团队并没有退缩。

在麻醉科、介入科等多学科专家的护航下,手术顺利进行。团队凭借毫米级血管吻合技术和个体化抗凝方案,历时2小时,成功构建了张女士的生命桥梁——下肢人工血管移植动静脉内瘘。术后5天监测显示,人工血管血流量达1240ml/min,完全满足透析需求标准。

以患者为中心,铸就技术新高地

手术成功让张女士和家人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他们感慨道:“从入院评估到术后康复,每个环节都能感受到医护团队的专业与温度。”这不仅是对十堰人医肾病内科血管通路团队的肯定,更是对其医术医德的最高赞誉。

近年来,十堰人医肾病内科2病区血管通路团队始终践行“血管通路零失败”承诺,不断攀登技术高峰,创新手术方式,为众多疑难通路患者带来生的希望。近三年里,该团队累计完成复杂通路手术900余例,建立“术前精准评估-术中微创导航-术后智能随访”全流程管理体系,使内瘘两年通畅率达95%以上。

此次下肢人工血管移植动静脉内瘘术的成功开展,不仅填补了本市该领域空白,更彰显了十堰人医肾病内科作为十堰市肾脏病质控中心及省级重点专科的硬核实力,体现了“敢啃硬骨头、勇闯技术关”的医者担当。“我们将继续聚焦血管通路领域国际前沿,不断追求技术的创新和突破,让更多‘无处可透’的患者重获高质量生存希望。”沈建明主任表示。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