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评论员 周磊
在湖北十堰的秦巴山深处,一座由旧厂房改造的工业文化地标——东风汽车博物馆近日敞开大门。这是中部地区首座以汽车工业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博物馆。这里不仅陈列着中国汽车工业半个多世纪的奋斗史诗,更折射出一个民族从自力更生迈向科技自强的壮阔征途。
20世纪50年代的新中国,在百废待兴中孕育工业火种。当二汽建设的蓝图在鄂西北群山展开,数万建设者以芦席棚为营,用榔头和锤子敲出中国首辆完全自主的军用越野车EQ240,在冷镦机的轰鸣声里完成了中国汽车工业的“成人礼”。改革春潮涌动时,东风人又以破冰之姿完成市场化转型,让“中国驰名商标”的东风牌“致富车”驶入千家万户。而今,当新能源汽车的浪潮席卷全球,东风再次挺立潮头,在新能源、智能化、国际化的赛道上御风疾驰。从十堰深山,到武汉江城;从“市场换技术”的跟随者,到自主创新的引领者;从传统燃油车的领跑者,到“新汽车”的定义者,东风的奋进史始终与国家命运同频,在时代变奏中演绎着产业报国的壮歌。
二汽的诞生,是一场国家主导的工业长征。东风汽车博物馆里的一幅展陈颇具深意:锈迹斑斑的龙门吊与全息投影的智能工厂模型同室对话,1969年的马灯辉映着2025年的自动驾驶模型。这些穿越时空的并置,揭示着中国工业精神的传承密码:既有“芦席棚里搞研发”的攻坚精神,又有“自筹资金、量入为出、续建二汽”的顽强魄力,更见“实现新能源、智能化、国际化跃迁”的雄心壮志。全球产业格局加速重构,国家战略需求持续升级,新能源汽车革命浪潮奔涌,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困难始终在变,但不变的是“把民族品牌搞上去”的初心。
东风汽车的发展历程,是中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缩影。二汽自1969年扎根十堰以来,便成为湖北工业化的核心驱动力。十堰也从一个山区小镇发展成为“中国卡车之都”,构建起涵盖整车制造、零部件、装备制造的完整产业链。在湖北,东风汽车带动2000余家零部件企业升级,形成半径50公里的“两小时供应链圈”,并通过12个产业创新联盟,东风汽车与300余家伙伴实现技术共享,推动产业链整体效能提升30%。东风与湖北的关系,远远超越了单一企业的地域属性。今日的中国汽车产业,正经历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惊险一跃。“东风”御风疾驰的历程告诉我们,这场跃迁绝非偶然,它需要战略定力穿透产业周期,需要开放胸襟融合全球智慧,更需要将“国之大者”熔铸为技术突破的持久动能。
号角从未停歇,奔跑永无止境。东风的故事,仍在见证一个民族工业从追赶到引领的新征程。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