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楚网-十堰头条讯 记者 张贤维
明明体重在正常范围,体检却查出脂肪肝;看起来不胖,爬楼梯却气喘吁吁……近年来,有不少身材匀称的“瘦人”到医院体检后发现内脏脂肪含量竟已超标,属于“隐性肥胖”。
家住茅箭区的32岁白领小李(化名)就是这类人。去年9月,这位身高168cm、体重66.2kg的年轻人手持脂肪肝异常的体检报告来到太和医院体重管理中心。经专业人体成分检测,他隐藏的健康危机浮出水面:体脂率37.9%(正常<28%)、内脏脂肪面积95.9cm²(超正常值),有轻度脂肪肝,总脂肪量超出标准值12.8kg,同时伴有基础代谢率偏低、骨骼肌量不足等问题。
太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张汉语经过详细问诊后发现,小李的日常生活习惯很不健康。他早餐经常食用油条、煎饼等高热量油炸食物,午餐多以快餐解决,晚餐会选择回家点外卖。同时,作为办公室白领,他每天长时间坐在工位上工作,下班后也没有运动习惯。
“高热量饮食、久坐、缺乏运动等不良习惯相关是他患上‘隐性肥胖’的罪魁祸首。”张汉语表示,内脏脂肪堆积会让身体面临严重的健康风险,最新研究显示,内脏脂肪超标会使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增加3倍。
为助力小李恢复健康状态,太和医院体重管理中心临床营养科为其制定了“三位一体”干预方案,融合精准营养、科学运动与行为矫正,并依托智能监测APP打造数字化管理闭环,为非药物干预治疗“隐性肥胖”提供新范式。
精准营养方面,为小李定制低糖、高蛋白、高膳食纤维的个性化食谱,确保其每日膳食纤维和优质蛋白质摄入量达标,从而实现增肌减脂的目标;科学运动方面,要求小李每日完成6000步的基础训练之余,交替开展有氧运动(45分钟/日)与阻力训练(10~15分钟/日),进一步提升身体机能;行为矫正方面,运用认知行为疗法(CBT)等治疗手段,纠正小李的不良饮食、作息习惯,帮助其建立22:00-6:00的深度睡眠模式。
此外,小李可通过医院研发的体重管理 APP精准记录饮食、运动数据,系统会基于这些数据自动分析其营养缺口与代谢异常情况,并及时发出预警提示;同时,医生与营养师也能依据这些数据远程为李某调整方案,实现干预方案的动态精准化。
经过16周的干预治疗 ,小李的身体发生显著变化:体重降至51.7kg,体脂率回归21.1%,内脏脂肪面积缩减至50.4cm²,脂肪肝完全消失,基础代谢率提升8%,肌肉量增加3.2kg。这些数据标志着他的身体机能得到有效改善。
“目前团队已基于小李非药物干预治疗的成功案例形成了一套标准化、可复制的技术规范体系。”张汉语强调,此次治疗成功实现了从单纯的“生理指标改善”到系统性的“健康能力重建”的转变。该非药物干预治疗模式计划于本年度逐步推广至糖尿病前期、高血压、体重管理等慢性病管理领域,为更多患者提供科学、有效的“生活方式治疗”创新方案。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