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楚网讯(十堰日报)记者 纪枫波
春日融融,暖阳洒金。在葱郁的田间地头、轰鸣的生产车间、智能的家畜棚,随处可见科技特派员的身影。
全省万名科技特派员助力乡村振兴启动两年多来,我市抢抓机遇,建立108个乡镇(街道)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支持引导1817名省市县三级科技特派员扎根一线,通过示范引领、技术帮扶,推动一大批新技术、新成果“落地生金”,助力广大农民打开致富大门。
从“星星之火”到“烈焰燎原”
3月上旬,我市连续遭遇低温雨雪天气。看着手机里接收到的一条条天气预警信息,省农科院茶学博士、湖北科技特派员(安家乡)工作站站长郑鹏程坐不住了。
“还有一个月就要采摘清明茶了,要抓紧把受冻茶枝修剪掉,做好开沟、覆土,适当追施一点氮磷肥……”郑鹏程挨个给郧西县安家乡、槐树林特场等地的茶场负责人打电话,仔细叮嘱他们做好茶园管理、采摘人员培训等工作。
2022年11月10日,湖北省首批、十堰市首个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在郧西县安家乡田坑村揭牌。被推选为该工作站牵头人的郑鹏程与来自武汉市农科院、湖北医药学院、市农科院、武汉轻工大学、郧西县农业农村局等省、市、县三级的18名科技特派员一起,为安家乡的茶叶、食用菌、中药材产业提供科技指导、人才培养服务。
“我们想提高产量,起初路子不对,经济效益比较低。”神雾岭茶场负责人徐明兵说,“直到遇到‘茶博士’郑鹏程,茶场才改变了被动局面。
专家的眼光毕竟老到。第一次接触神雾岭茶园,郑鹏程便看出这个有着几十年历史的老茶园存在的问题:茶树太密,长势弱,缺肥缺水;茶叶采收之后,加工设备不配套、工艺落后,导致产品品质不高;培训不足,由粮农转变为采茶工的工人技术不熟练……
病根找到了,就得对症下药。郑鹏程提出“挖树疏行、更新树体”的方案,指导神雾岭茶场改造茶园1500亩;帮助神雾岭茶场、神农茶业、上津天龙茶业、槐树茶叶等4家企业(合作社)争取省级项目资金450万元;研发名优红茶新产品,填补了郧西县连续化加工生产线和名优红茶产品的空白。
“第二年我们茶叶产量翻了4倍,每亩地每年平均新增鲜叶收入3000元;带动60余人稳定就业,人均年增收3400元。”徐明兵说。
目前,郑鹏程领衔的工作站,正将服务重点由茶叶延伸至食用菌、中药材等产业,大力开展科技示范、人才培养、品牌培育等工作,助力更多十堰好物走向全国。
作为全省首批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成员,郑鹏程见证了我市科技特派员制度从“星星之火”到“烈焰燎原”的过程。
2022年底,在省科技厅的统一部署下,市科技局大力引导广大科技特派员聚焦“三农”发展,把论文写在田野上、把技术送到农民家。截至目前,我市已建成108个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吸纳科技人员1186人,其中科技特派员873人,辐射86个乡镇(街道)。2024年引进的149名省级科技特派员中,有109名具有高级职称。这些农业科技“尖兵”,有力推动了我市向“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目标迈进。
从“粗放经营”到“精细发展”
4月1日,在房县牵亿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牧场里,一群健壮的肉牛正悠然地咀嚼着青草,小牛犊们欢快地撒着欢……该合作社的发展离不开湖北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房县大木厂镇)站长、武汉市农业科学院高级畜牧师程蕾的帮助。
“过去我们缺乏养殖技术,母牛受胎率、繁殖率不高,养了不少‘空怀牛’,白花了冤枉钱,犊牛数量跟不上扩群需求。”该合作社负责人说,“程研究员的到来,帮我们解决了大问题。”
“2022年起我们与合作社进行对接,组织团队成员对合作社繁殖母牛进行妊娠筛查。”程蕾表示,这几年通过妊娠诊断,累计排查‘空怀母牛’200余头,帮助企业减少经济损失30余万元。
程蕾根据孕检结果指导合作社对妊娠母牛和“空怀牛”进行分群管理,对排查出的“空怀牛”,根据其健康状态、年龄、胎次等,优选配种方式。推广肉牛同期发情、人工授精、B超诊断技术、激素诱导双胎技术等4项高效繁殖技术,为合作社解决了优质母牛受胎率低、突发疾病控制等技术问题。同时,她还指导合作社积极申报科技项目,“良种西门塔尔肉牛双胎关键技术研发及胚胎技术集成示范项目”获批湖北省重点研发项目。
在服务期间,程蕾率领团队成员将服务领域辐射至房县周边的养殖户。他们采用实地教学、远程会议、视频交流等形式,及时解决房县6个乡镇、246户农户在肉牛繁殖、饲养以及疾病诊断与治疗中遇到的问题,为高效繁殖技术在十堰肉牛养殖中的推广利用发挥了传帮带作用。
加快推进乡村振兴,首先是要发展富民产业。我市紧扣“富民”这一目标,持续壮大特色产业,围绕食用菌、中药材、茶叶、水果、木本油料、黄酒和设施渔业等七大重点农业产业,选强派优科技特派员,推动土地“生金”,让产业成为群众致富的依靠。
2024年,全市引进省级科技特派员149人、选派市级科技特派员200人、组织县级科技特派员1468人。其中,服务绿色食品饮料产业的有1709人,占比达94%;服务七大重点农业产业链的有1130人,占比达62%。通过持续引人才、聚资源、强产业,全市七大重点农业产业链产值达522亿元,绿水青山正逐步转化为“金山银山”。
从“言传身授”到“融入血液”
3月22日,记者来到茅箭区武当路街道马家河村龙王寨,这里绿树成荫、鸟语花香。
密林之下,湖北医药学院教授、湖北科技特派员(武当路街道)工作站站长张勇洪正小心翼翼地从土里分出一株黄精的幼嫩根茎。站在一旁的该村药材种植大户孙良学,捧着这些根茎,如获至宝……
孙良学“隐居”在龙王寨开展药材种植已有10多年,先后种植过七叶一枝花、珠子参、黄精等中药材,但都因没有掌握种植技术要领,这些原本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中药材没能发挥出应有的效益。直到遇到张勇洪,他的事业才逐步走上正轨,新增“重楼、珠子参、黄精”种植面积400多亩,累计增收100多万元。
孙良学说:“经过不断向张教授团队学习,我不仅掌握了黄精、珠子参种植要领,而且还和专家共同出版了《重楼的研究与应用》一书,申请了多项专利。”
张勇洪和10多名科技特派员把工作站当家,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中药材产业发展中。两年多来,张勇洪团队以工作站为科研阵地,对接周边10余家中药材生产企业,针对中草药种质鉴定创制国内首款通用型植物DNA容量检测试剂盒、创新药用植物流式细胞分析以及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形成一套完整的细胞核生物大分子样品制备及检测体系;针对中草药田间病害早筛早检及“防胜于治”的迫切需求,首创FORT核酸快检技术,实现中药材病害的现场、快速、即时检测,大幅提高了中药优良种质筛选及品种鉴定效率。
“政府对科技特派员的激励机制也越来越完善,大家干劲更足了。”张勇洪说。两年多来,市科技局积极行动,制订实施方案,每年落实100万元专项经费;强化协同,探索考核与派出单位项目挂钩机制,督促“真放严管”。创新考核方式,以企业满意度为首要标准,将“背靠背”抽查与年度考核相结合,优先推荐考核优秀的市县科技特派员成为上一级科技特派员,构建三级联动激励机制,确保科技特派员“下得去、留得住、出成果”。
据统计,2024年全市1817名科技特派员帮助600余家企业(合作社)建设示范基地66个,引进项目100个、资金3271万元,累计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3000余项,开展培训148次,培训农民11万人次,直接帮助农民增收1.7亿余元。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