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关帝庙村。记者刘昆摄
编者按:十堰,这片被红色文化浸润的热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主战场。为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精神,促进乡村振兴,今日起,本报推出“走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红色热土”系列报道,以脚步丈量乡村变迁,用镜头定格红色印记,以笔触记录山乡巨变。敬请关注。
秦楚网讯(十堰日报)记者 李玉伟 孟建锦 实习生 何晴晴
春风一过,郧西大地处处生机勃发。3月28日,记者从郧西县城出发,经过7.5公里的车程,到达豫陕鄂第四分区专署旧址所在地——郧西县土门镇关帝庙村。
70多年前,这里是名噪一时的“陕南小延安”,革命的烈火熊熊燃烧。时光流转,如今,这座承载着豫陕鄂第四分区革命烽火记忆的村落,正以红色精神为笔,在绿水青山间书写着乡村振兴新篇章。
赓续血脉
革命遗存“活”起来
3月28日,午后暖阳轻柔地洒在豫陕鄂第四分区专署旧址青灰色的石砖上。旧址门口,67岁的郭高耀被一群孩子围在中间,他捧着一本泛黄的笔记本,轻声讲述着过往:“小时候,常听我爷爷说,那年冬天,村里来了解放军……”
1947年,陈赓、谢富治兵团十二旅34团曾从土门出发,一举攻下郧西县城,使其成为“湖北解放第一县”。经边区党委综合考量,次年在土门镇建立豫陕鄂第四分区司令部、地委,在土门镇关帝庙村建立豫陕鄂第四分区专员行署。
1948年春,十二旅旅部迁至土门镇,这里成为鄂西北地区解放斗争的中枢。
郭高耀起身走进专署旧址,指着墙上一幅《郧西解放进军图》,略带颤音地说:“那时候,包括我爷爷在内,村里的青壮年都去支援前线了,妇救会连夜纳出千余双布鞋送往前线……”
“最后一碗米送军粮,最后一尺布做军装。这是当年关帝庙村的真实写照。”关帝庙村党支部书记柯希佳接过话茬,“2020年,镇里共投入50余万元,修缮鄂陕第四分区专署旧址,建立起郧西县首个党员政治生活馆。”
“1948年,陈野苹在第四地委工作,时任豫陕鄂四地委组织部副部长,兼两郧地方干部学校政委;1982年3月至1983年2月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柯希佳介绍,“基于这样的背景,土门镇设计开发了‘陈野苹在郧西’‘再忆当年小延安’等精品党课。如今,这里不仅是省级党史教育基地,更成为‘红廉课堂’的现场教学点,红色基因已融入乡土肌理。”
传承基因
夯实产业促振兴
在柯希佳的带领下,记者沿着蜿蜒的乡村小道,来到关帝庙村党群服务中心。
在村党群服务中心办公室的墙上,一张泛黄的作战地图与一份崭新的“乡村振兴任务表”并排悬挂,格外引人瞩目。
2022年,为破解产业振兴难题,关帝庙村组织部分村民代表外出考察学习,最终确定发展50亩蓝莓观光采摘园。然而,产业发展的路途并不平坦。“当时,最棘手的问题就是土地流转,群众的积极性上不来。”柯希佳坦言。
“陈赓将军当年攻打土门时,依靠的就是‘军民一体’的力量。如今群众积极性不高,咱们不妨把党员的‘先锋岗’标牌插到田间地头!”驻村队员柯善广的一番话,让柯希佳豁然开朗。他连夜把党员们召集到村党群服务中心大院古槐树下,并掏出一张“军令状”:“谁愿意把自家的土地流转,就在同意书上签字。”
在昏黄灯光的映照下,27枚鲜红的手印依次按下,满含着决心与力量。柯希佳也向村民们立下誓言:一定要带着村民们把产业发展好。
产业发展关键在“人”。现年66岁的张正平是村里发展蓝莓基地的“大功臣”。当日,记者见到他时,只见他黝黑的脸上,双眼炯炯有神。
“张正平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一名有着43年党龄的老党员。那年开完动员会,他主动请缨,愿意去说服村民将土地流转给村集体。”柯希佳介绍。
“村里发展集体经济,目的是让大家共同富裕。可这是头一回尝试,乡亲们心里都没有底。”张正平说,“我先向村里了解土地流转的政策,然后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一次不行,我就多跑几次,耐心给村民们讲解政策,宣传土地流转后的诸多好处,让大家消除疑虑。”
在张正平的不懈努力下,50亩荒坡种上了蓝莓幼苗。如今,蓝莓园长势良好,今年亩产预计突破600公斤,带动村民人均增收超2000元。
汇聚民力
红色村落焕新生
2015年,关帝庙村成立郧西县再创木本油料种植专业合作社,从事采购、种植木本油料原材料和核桃油深加工;
2023年2月,该村成立郧西县关帝庙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和郧西县惠河香菇种植专业合作社;
同年8月,湖北省天河钓渔具有限公司落户关帝庙村,固定投资达6000万元,产品远销欧美,帮助160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其中28人是烈士后代。
……
一个个项目落地,让关帝庙村有了产业注脚。
“革命胜利靠团结,乡村振兴也一样。”翻开《村民共议记录本》,密密麻麻记载着产业发展、环境整治的“金点子”。村里推行“红色议事会”,大事小情都由党员牵头、群众共商:修路资金不足,乡贤捐资20万元;蓝莓管护缺人,妇女们成立“蓝妹妹护园队”;村里新建养老互助中心,党员结对帮扶孤老;幼儿托管站开设“红军课堂”,留守儿童课余学剪纸、听党史……
在村卫生室,72岁的刘大娘攥着医保卡感慨:“从前看病要翻三座山,如今看病就在村口,还上门送药,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采访结束时,已至傍晚,山坡上的蓝莓苗随风摆动,几家民宿炊烟袅袅,关帝庙村在霞光中舒展新颜。
以红色精神为根,以绿色发展为脉,关帝庙这方红色热土正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短评
红色印记引领乡村“蝶变”
■ 孟建锦
关帝庙村实现蝶变,靠的是红色精神的传承与转化。
在这里,支前精神融入党员干部工作日常,演变为深入群众、服务群众的“背包工作法”;革命智慧久经时代考验,升华为广纳民意、凝聚民力的“群众议事制”……在红色精神的引领下,关帝庙村党群一心,书写产业富民的生动实践,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澎湃活力。
正如展览馆留言簿上的感言:“这里没有宏大的叙事,但每个瓦片都在诉说——红色基因,从不是凝固的标本,而是跃动的火种。”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