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茅箭精神” 涵养城市气质:“敢于尝试”蹚新路

编者按:城市宜业宜居,关键在精神气质。十堰市委书记黄剑雄强调,深入开展建设“大山里的深圳”大讨论,始终保持开放思维、实干作风、进取精神。茅箭区“新春第一会”要求,赓续移民城市文化,对标深圳城市内涵和精神特质,锻造“敢于尝试、开放包容、务实高效、超越自我”的茅箭精神,凝聚服务建成支点、贡献主城力量的强大合力,打造“大山里的深圳”先行区。

重塑“茅箭精神”,是涵养城市气质、提振发展气场的关键所在。现推出关于重塑新时代“茅箭精神”的系列评论员文章,今天推出第一期《“敢于尝试”蹚新路》。

当前,全省上下铆足干劲向着建成支点加速奔跑,整体提升发展能级、速度、质效、后劲。茅箭区委书记、区长李琴讲:“主动战胜被动、自信战胜自己、气场战胜环境、成绩彰显价值。”服务建成支点、贡献主城力量,只有自信坚定、敢于尝试,才能创造更大业绩。

敢于尝试就要勇于思想破冰。“火花”点燃“火炬”、“浪花”汇聚“浪潮”。干事创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敢不敢想、想不想干、有没有办法干成、有没有信心干好。加快建成支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还有许多未知领域、全新课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大胆探索。要破除思想坚冰,敢想敢谋敢干。1979年,深圳蛇口创办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工业区——蛇口工业区,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标志性事件;1987年,深圳敲响了中国土地拍卖的“第一槌”,推动了深圳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1984年,深圳国贸大厦以“三天一层楼”的速度建成,创造了建筑史上的奇迹……从小渔村到国际化创新型大都市,从经济特区到先行示范区,深圳始终以开放、创新的姿态走在时代前列,敢闯敢试、敢想敢干,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和全球城市发展的典范。浙江义乌不沿边不靠海,且缺乏自然资源和工业基础,面对“先天不足”,义乌人不气馁不放弃,敢于尝试,敢为天下先。在物资匮乏年代,义乌街头的商贩们以一种毫厘争取、积少成多的创业精神镌刻下百折不挠、善于变通的城市文化,崛起为世界小商品之都。进入新时代,从“鸡毛换糖”到“四千精神”,义乌的小商户和企业家敢闯敢拼、坚韧不拔,积极面对外部挑战,以开放的胸怀拥抱全球市场,破题“买全球”、迭代“卖全球”。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敢想敢试的义乌人告诉我们什么是“无中生有”。

敢于尝试就是要勇敢地迈出“第一步”。现实中,面对不会不懂的事情,往往是恐惧让我们不敢迈出第一步,懒惰使我们在舒适区沉沦,犹豫令我们错失良机。《阿甘正传》中有一句经典台词:“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人生充满无限的惊喜和可能,只有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去探索,去尝试,人生的风景才会新奇、美妙。

翻开茅箭四十年发展史,处处彰显着敢于尝试的创新基因。自2003年开始,茅箭大胆探索,发扬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夸父追日、水滴石穿的精神,建设工业梯田,开拓出一条向山要地、向人要智、向技要产的发展新路。正是敢于尝试,才诞生了全市第一个民营工业园、第一个集中上楼安置区、第一家现代化超市、第一家上市企业,全国首批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中重型商用车智慧工厂、全球首条改装车自动化生产线等等。“首创”的背后,是茅箭干部敢于尝试、勇于探索、永不退缩的不懈追求。在服务建成支点的新征程,更加需要这种敢于迈出去、敢于闯下去、敢于试一试的探索精神。如果瞻前顾后、犹犹豫豫,“前怕狼、后怕虎”,不去尝试,目标就会无疾而终。

瞬息万变的今天,相比有经验的人,这个时代更愿意厚待那些不断尝试、突破自我、自我更新的人。(文/秦祖成)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