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楚网讯(十堰晚报)记者 李月 通讯员 肖平
“春天孩儿脸,一天变三变”,初春时节,究竟应该及早换上春装还是坚持厚厚的冬装?不少市民认为应该按照老习惯“春捂秋冻”,但也有市民认为老传统未必靠谱。“春捂”习俗究竟有没有道理?怎么捂、捂多久才算健康?在此,十堰市中医医院资深中医专家孟彪指出,初春乍暖还寒,如果过早脱掉棉衣,一旦气温下降就难以适应,容易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及冬春季传染病。因此,适当“春捂”很有道理。
“春捂”应该捂多少天?
孟彪说,民间有“春捂秋冻”的说法,意思是说春季气温刚转暖,不要过早脱掉棉衣;秋季气温稍凉爽,不要过早增加衣服。
“春捂”究竟应该捂多少天呢?孟彪表示, 一般情况下,即使气温回升了,也得多捂7天左右,体弱多病或高龄老人需要捂14天以上,身体才能适应。如果过早脱掉棉衣,头部、下肢、手部、咽喉等都很容易在一冷一热的气温变化中,因不适应而受寒,从而诱发疾病。
怎样判断是否需要“捂”
怎样判断是否需要“捂”?孟彪指出,首先看温度。对于老年人和体弱多病的人来说,15℃可以视为捂或者不捂的临界温度。当温度稳定持续在15℃以上时,就没必要非要讲究“捂”了。
其次要注意昼夜温差。一般昼夜温差大于8℃时,是需要捂的一个指标。再次要凭感觉。“春捂”因人而异,年轻力壮的人可适当冻一冻,而老年人大多经不起太冷的刺激,还有一些慢性病患者对寒凉的刺激更加敏感,稍不注意就会引起疾病发作。如果“捂”时不觉得咽喉燥热,身体冒汗,即便气温稍高于15℃,也不必急着脱衣服
哪些部位应注意“春捂”?
颈部——大椎穴 督脉
颈部,特别是后颈部有一个重要穴位——大椎。大椎作为经络通道的关键环节,一旦受凉易导致气血凝滞。同时,这个部位也是人体重要经脉——督脉所在。如果让大椎穴、督脉受凉,很容易感冒。
肚脐——神阙穴
中医称肚脐为神阙穴,特别是一些胃部怕冷、爱腹泻的人,要特别注意保暖,可以经常在肚脐热敷。同时,肚脐又是人体最薄的部位,寒气最容易侵袭肚脐,久而久之,就会导致腹痛、腹泻、腹胀。
腰部——督脉 膀胱经 命门穴
腰部涉及的经脉不少,比较重要的有督脉以及脊柱两侧的膀胱经。其中,命门穴就在腰部,是人体元阳元气所在,一旦受凉,直接伤到人体的元阳,伤到真气,不仅会感冒发烧,还会导致一些慢性病。从中医上讲,腰为肾之府,如果不注意,就会时常出现腰酸软、怕冷、尿频或容易困倦疲乏。
下半身——子宫
女性下半身特别容易感染寒气,伤及子宫。在中医里,下半身受到寒气侵袭就容易导致血气运行不畅,血瘀不通,导致盆腔疾病以及痛经等疾病。
脚——对应身体所有脏腑
中医理论有“寒从脚起”一说,因早春时地面温度较低,双脚接触时容易受凉引起感冒。经常搓脚和按摩脚掌心,晚上睡觉前用热水烫脚都能预防感冒、提高免疫力。
哪些人群需要“春捂”?
关节疾病患者
关节不适的人要注意保护好肩膀、膝盖、腰椎、颈椎等全身重要关节,不能让风直接吹到这些地方。
冠心病患者
中医认为,血遇寒则凝,寒冷刺激会使血管收缩、痉挛,增加心脏的负担,容易成为诱发心血管病的元凶。所以,冠心病患者一定要注意春捂,随温度变化增减衣服。不过,冠心病患者春捂也不能太过,尤其是在温度较高的中午时分,不要因为穿得太多而出汗。
妇科疾病患者
女性的很多疾病都可以归结到气血淤滞上来。而影响气血运行的,除了患者自身体质和情绪方面的因素外,外界寒冷刺激也是重要的一个方面。适当春捂,保证腹部不受寒,对缓解病情十分有益。痛经患者、平时手脚发凉的女性尤其要多加注意。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