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热得中暑 随时提防蛇虫 对古墓从害怕到敬畏 看他们在十堰找文物的故事

 

普查队员攀爬江边人迹罕至的乱石堆,才能抵达考察目的地。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文/记者韩玉砚图/受访者提供 报道:有着悠久历史的十堰,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究竟分布着哪些珍贵的历史遗迹?又有多少古墓葬、古建筑、碑碣等文物散落在深山密林、人迹罕至之处?它们的规制、数量、保护情况如何?这一切的答案,有望在我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以下简称“四普”)活动中寻找到。

今年上半年,我市“四普”活动启动,多支队伍深入全市各地,运用现代化技术展开探访。对他们来说,这次活动不仅是一次对文物资源的全面摸底,更是一场充满趣味与惊喜的历史痕迹探索之旅。

防虫防蛇还得防止中暑

“文物普查工作最要紧的是细致。要想细,就得地毯式搜索,这是笨办法,却也最管用。”文物普查队员说。今年夏天,文物普查队员每日爬高山、访村民、看民居……展现出非凡的坚韧与毅力。

7月23日,烈日当空,郧阳区第三普查小队驱车到青曲镇弥陀寺附近山野开展文物普查。队长邓海军和“郧县人”遗址考古队员王峰艰难跋涉,到目的地全方位采集调查。高温下,王峰中暑,邓海军迅速将他送往弥陀寺村村部,在确认他无恙后,再次赶赴该镇小河下遗址。

小河下遗址临江临崖,车辆无法通行。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普查队员小心翼翼地穿梭在荆棘密布、蚊虫密集的山林小道,仔细观察每一处细节,勘察、记录。“很多文物点环境恶劣,因此我们带有疏通山路的工具,以及防虫药、防蛇药、防中暑药物。”邓海军说。

郧阳区虽有河谷平原之秀美,但却以连绵山区为主。普查队员薛明介绍,7月下旬起,他所在调查小组开始进行大柳乡、鲍峡镇的普查。这两个乡镇山高林密,海拔普遍在六七百米之间,古迹多以山寨、古墓葬为主。“我们的调查足迹遍布杂草丛生的山林,困难重重。”

最怕遇到“涩拉秧”“毛辣子”

郧阳区胡家营镇洞沟村,为保护文物修葺的和尚墓石塔。

薛明告诉记者,长时间的攀爬与徒步是对大家体力的极大考验。队员们不得不小心翼翼,避开那些令人不适甚至具有威胁的植物,如“涩拉秧”(学名葎草),其果实粘人难除,叶片带刺,不仅容易划伤皮肤,还会引发难忍的瘙痒。

相较于上述困难,最令普查队员心生畏惧的莫过于遭遇“毒物”了。丛林间隐藏着诸多攻击性生物,如“毛辣子”等昆虫,时刻提醒着自然界的危险与不可预测。若不幸遭遇马蜂蜇伤或毒蛇咬伤,十分痛苦,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在鲍峡镇展开田野调查,薛明主要探寻的是古墓葬。受中国传统丧葬文化的影响,他起初心中存有几分顾忌,甚至是害怕。后来,随着探访次数增多,他慢慢认识到,古墓葬也是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它为现代人打开了通往历史深处的一扇窗。每每遇到深山之中的古墓葬,他会怀着敬畏之心,挥动柴刀斩断遮蔽墓穴的荆棘杂草,清理出一方净地,或是戴上手套轻拭墓碑,拂去浮土与蛛网……

“之所以态度发生转变,是因为这些文化遗迹能够让我了解到中国古墓葬的建筑形制、石刻艺术、楹联文化,以及明清以来郧阳地区人口构成的变迁与流动等许多有价值的信息。”他说。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普查期间,队员们每天都在爬高山、访村民、看民居的路上,每个人的微信运动日均两万步以上。

常被村民文保义举感动

普查队员戴着防蜂面罩工作。

文物保护离不开人,尤其是那些长年累月生活在文物古迹附近的百姓。不少参与“四普”的队员介绍,他们的工作不仅得到各地群众的大力支持,还发现很多普通村民保护文物的义举。

郧阳区胡家营镇洞沟村地旷人稀,通往山顶的道路异常艰难。在复查该村一处和尚墓文物点时,队员发现墓地地表遗迹遗物变动较大。经询问得知,是村干部李传成为保护文物不被掩埋流失,力排众议,自发修葺了和尚墓石塔。这份对文物的热爱与守护,让人为之动容。

竹山县溢水镇小东川村宋母黄氏墓,牌坊由道光皇帝亲赐“节孝可风”4个字用以旌表宋母黄氏孺人的美德。此前,古墓出现山体滑坡,墓碑倾斜。宋氏族人自发集资10余万元,对祖坟进行修缮。他们眼前通往古墓的山间小道已变成水泥路面,古墓边坡也已砌岸加固,墓地前方修建了石质围栏,场地全部用仿古石板硬化。

竹山县文旅局副局长黄君说,“四普”开展以来,许多村民自发为队员送水、做向导、披荆斩棘砍路探路……“每到一处,普查队发动老党员、老教师,向他们了解当地文史。得益于他们的积极参与,普查效率明显提升。”

无人机等现代设备齐上阵

传统地面调查受限于人力、视野及可达性,往往难以全面、高效地覆盖所有目标区域,尤其是在地形复杂、植被茂密的地区。在我市“四普”中,无人机、RTK(一种高精测量技术)等科技的力量得到充分展现。

8月8日,记者跟随竹山县“四普”工作专班前往溢水镇参加野外文物调查工作。在山脚下一栋传统的二层土木结构建筑——杨家坝柯家老屋前,无人机操作手结合RTK开始定点测绘,记录坐标信息。

“在文物普查现场,即便是在 GPS信号不佳的区域,RTK也能保持稳定且高精度的定位输出,确保每一处文物的位置都能被准确无误地记录下来。”工作人员介绍,与单纯依赖卫星信号的 GPS不同,RTK通过结合地面基准站的已知精确坐标和观测数据,对移动站(如普查人员手中的 RTK设备)进行实时差分校正,显著提高定位精度。

紧接着,工作专班到达溢水镇朱家湾村5组的沙坪遗址。由于地貌地物发生较大变化,工作人员走了两个来回,在同当地老百姓考证后,才确定沙坪遗址的具体位置,接着操作无人机升空,进行标点测绘,录入数据信息。

为了精准高效地完成文物普查任务,普查队配备了无人机、高精度数码相机、RTK等先进设备。无人机轻巧穿梭于狭窄的巷子间,捕捉着那些隐匿于古老街巷深处或茂密树荫下的古迹;数码相机定格每一个细节,让历史瞬间成为永恒;RTK技术则确保了文物位置的精确无误,为后续的保护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