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家暴日 请收好这份自救求援指南 对暴力勇敢说不!

原标题:国际消除家庭暴力日 勇敢说“不”!拒绝伤害 反家暴!收好这份自救求援指南

11月25日是国际反家庭暴力日,冯远征提醒要警惕5种精神暴力,对暴力勇敢说不,拒绝伤害!

“跟你说过多少次,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他一个博士,又没打你,不算家暴吧?”这个画面是你的童年阴影吗?

昨天,11月25日,是联合国确立的“国际消除对妇女暴力日”,也被称作“国际消除家庭暴力日”。这一天设立的意义在于,尽最大努力消除对妇女造成身体、性或精神伤害或痛苦的任何基于性别的暴力行为,包括以此类行为威胁、胁迫或任意剥夺自由,无论是发生在公共生活还是私人生活中。

今年也是《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播出二十周年,这部剧当年让“家庭暴力”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也让很多受害者意识到“家暴不是家务事”。剧中“安嘉和”的扮演者冯远征,这些年也一直在呼吁:“对家庭暴力勇敢说不”。

2016年,中国第一部反家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生效,其中明确规定,“国家禁止任何形式的家庭暴力。”

2020年11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人身安全保护令十大典型案例,明确提到,“法不入家门”已经成为历史,反对家庭暴力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禁止家庭暴力。”在今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也将此作为处理婚姻家庭关系的基本原则。

家暴不是“家务事”,反家庭暴力是国家、社会和每个家庭的共同责任。

【他们!是家暴第一应对者】

建议警察“依法办,马上办”

今年是反家庭暴力法实施的第五个年头,执法成果与困惑并存。

一线实践证明,及时有效的家暴干预有赖于政府、妇联、社会组织等多方合作。11月18日在京举行的“多方联动让家暴受害人救助更有效”主题研讨会上,专家建议建立全国范围内的反家暴信息数据库帮助了解家暴情况,同时加强反家暴理论和实操研究,为公安等部门培训提供支持。

1

干预手段

对严重家暴仍以调解为主

“警察,尤其是社区一级的警察,是家庭暴力的第一应对者。因此,了解警察对家暴的态度至关重要,因为这些态度标志着警察对此类事件的干预。”北师大教授王曦影参与发表的多篇论文,专注于研究这一问题。

但数据并不令人满意。去年发表的一份研究发现,超过1/4的警察处理家暴时经常或有时“不采取任何作为”,调解则是一系列干预手段中应用频率最高的,超过八成警察经常或有时以此处理家暴。

“我在办案过程当中的感受,一个是我们责任部门的一线人员对反家暴法的学习、理解、适用还是不够的。”北京市东城区源众家庭与社区发展服务中心创始人李莹律师举例,基层民警和法官对给出家庭暴力告诫书及人身安全保护令有顾虑,类似的,对已经进入暴力周期的严重家暴行为仍以调解为主。

专家说法

建议警察“依法办,马上办”

“今天是这个要求,明天又不要这个,最典型的是,我要关他,过了一会儿(被家暴者)说,你们不要关,第二天还是要关。”这种情况有着复杂的成因,责任部门若不及时介入,暴力可能延续、升级。监利市蓝天下妇女儿童维权协会发起人万飞退休前在监利市公安局工作,后创立该机构推进反家暴项目,他给警察的建议是“依法办,马上办”,按照法律的要求严格处理。

严格处理施暴者的做法能有效阻断家暴复发。在对数百个当事人的定期回访中,被拘留的至今没有再重复出现家暴行为,被告诫的复发率达到1.5%,而仅被口头处置的,复发率达到12.7%。其中一个案例,丈夫在2019年打妻子近200次,被拘留后,至今没有复发。

“很多人说家暴只有0次和N次,但是我们用很多的案例来证明,如果你求助,如果你是得到专业的干预是可以阻挡家暴的。”万飞说,警方在处置家暴案件时,书面处置的效果也要好于口头警告。

2

自救方法

受暴者切忌“有害报警”

对当事人,万飞则建议要避免“有害报警”。例如,当事人长期遭受家暴,终于忍不住报警,警察要拘留施暴者,但当事人又阻止警察,“只是让你们警告他一下”,最终警察“说两句就走了”。

“对施暴者来讲,他就会有一种意识,报警也只是这样子,他的恐惧就消失了,就可以肆无忌惮地去打她。”万飞解释。

而在这样的循环中,家暴程度逐渐升级。“很多的时候,当事人是在向外求助,揭露暴力,但是求助失效,没办法又回到了这个暴力关系里边,”王曦影说,由于外部多部门联动失效,会使受暴者在求助过程中没有得到合适的帮助,进一步陷入困境。

专家说法

快速报警,一定要追到底

万飞的建议是,受暴者应当快速报警,报警后一定要追到底,一定要拿到结果。“即使你不想拘留他,也要拿到告诫书,这样你们过不下去离婚,这张纸就是证明你曾经遭受家暴,是一个证据。”他强调。

基于现实的考量——基层部门对家暴认识不到位、处理尺度不一,万飞认为,应当指导受暴者主动寻求合适的资源提供帮助。

【家暴!是一种“隐形疫情”】

勇敢说“不” 拒绝伤害

世卫组织2018年公布的数据表明,全球约有三分之一 (30%)的女性在其一生中遭受过身体暴力和亲密伴侣性暴力或非伴侣性暴力。

暴力的数字浩瀚。

这意味着另一组巨大的数字:6.41-7.53 亿——曾有过伴侣的15岁及以上的女性,自 15.3岁以来,有6.41-7.53亿女性至少遭受过一次暴力。

在这其中,家庭暴力又首当其冲。作为实施爱的最小单位,也成为实施暴力的最小单位。

据全国妇联与国家统计局2010年调查数据显示,全国有24.7%的已婚妇女曾遭受家暴。

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奥德蕾·阿祖莱女士昨天针对“国际消除家庭暴力日”致辞:“在世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公共卫生、经济和社会危机之际,我们也不能忘记,在新冠疫情背后潜藏着一种‘隐形疫情’,即针对女童和妇女的暴力行为。”

疫情防控的封锁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有人正在把封锁下的家,变成暴力滋生的温床。

据联合国妇女署的最新统计,在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全球范围有2亿4300万15-49岁的女性遭遇过伴侣的性暴力或身体暴力。而随着疫情导致的空间隔离,情况正在变得更加严重。

家庭暴力在疫情前已经是一个严重的问题,疫情对空间封闭的特殊性又让这个问题更加紧迫。

面对家暴,唯有秉持“零容忍”的态度、将之作为家庭生活中不可触碰的红线,才能切实保护好自己。

反家暴,需要社会联动,也需要受害人勇敢说不。

每个人都应时刻铭记——敢发声,才没有家暴。

3

联动干预

多机构共同干预作用积极

强调职能部门的责任尤其重要。一些研究显示,只有27.9%的妇女经历家暴后会求助,也就是超过七成遭遇家暴的妇女选择隐忍。求助后也可能面临举证困难、家暴认定率低、家暴损害赔偿低、告诫令申请困难、人身安全保护令申请困难、争取抚养权困难、探望权受到损害等问题。

多位与会嘉宾认为,应对家暴需要多机构,多部门的联动,为当事人提供综合支持,包括求助、验伤、报警等。“多元的需求不是一个机构、一个单位、一个人、一个组织能够提供的,所以如果是想有效的对它进行干预的话,特别需要多机构、多部门的合作与联动。”王曦影说。

专家说法

社会组织可起到枢纽作用

万飞认为,社会组织可以在多部门联动中起到枢纽作用。同时,当地也建立了警方和妇联的警情分享制度,妇联则进一步联系社会组织,由社工为当事人提供需求评估等支持。

“我们发现沟通联动很重要,但是其实在《反家暴法》当中是没有能够明确的,所以我们也希望在《反家暴法》司法解释的过程中,在地方立法当中对它进行明确。”李莹说。

4

责任主体

个人难以承担联动责任

但王曦影和李莹想强调问题的另一面。“如果个人对于家暴法比较了解,而且擅长运用家暴法来保护自己的权益这当然是非常好的,这也是非常需要的。”王曦影强调,如果相关机构不能主动提供帮助,很可能导致受暴者陷入无助绝望,重回暴力过程。

专家说法

国家是反家暴的第一责任人

李莹也强调,反家暴法明确规定,反家庭暴力是国家、社会和每个家庭的共同责任。也就说,国家是反家暴的第一责任人,国家承担的责任应当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如公安、法院、检察院、妇联、民政、司法等。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