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 今日处暑节气 暑消雨多 早晚天气逐步转凉

“天上双星合,人间处暑秋。”今早5点35分迎来二十四节气里的“处暑”。处暑的到来预示着炎热暑天的结束。从我市目前的天气情况来看,三伏天结束,雨水增多,早晚天气逐步转凉。

云上十堰讯 记者 罗毅 报道:

气候特征:气温开始走下坡路

“月华浑似十分圆,玉露金风处暑天。”今天清晨5时35分,农历七月十六卯时,月圆之夜过后,处暑节气如期而至。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四个节气。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时至处暑,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副热带高压也向南撤退,气温逐渐下降,暑气渐消。

细品二十四节气中的“三暑”(小暑、大暑、处暑),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是反映一年中暑气变化的节气。小热为小暑,大热为大暑,而处暑则表示暑气将止。古人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说明在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

节令的变化,常在农事上有所反映,古人留下的大量具有实用价值的谚语,如“一场秋雨一场凉”“立秋三场雨,麻布扇子高搁起”“立秋处暑天气凉”“处暑热不来”等,就是对处暑时节气候变化的直接描述。

十堰天气:近期雨水多,天气转换快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暑,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到了处暑,暑气真的至此而止吗?

其实未必。首先,二十四节气所揭示的气候变化规律,是以黄河流域气候为主要参数确定的。而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南北、东西跨度大。在同一时令,不同地区的气温高低参差不齐。对于我国部分地区来说,二十四节气所描述的时令气候特征只是一种参考。

其次,每年的暑气是否消退停止,除了要看处暑的日期,还要看至处暑日是否已经“出伏”。所谓“出伏”,就是出了三伏天。每年的三伏天时间有长有短,长则40天,短则30天,所以出伏的时间也不一样,有时在处暑前,有时在处暑后。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又说“处暑不出暑,架火再开煮”。如果遇到处暑已到来,但仍未出伏的年份,即意味着仍未出暑,通常天气相当炎热,犹如小暑、大暑时的“上蒸下煮”。今年的三伏也是40天,但出伏时间是8月20日,早于处暑节气。至处暑日已出伏,则意味着一年中最炎热的三伏天已过,暑气渐渐消退。

最后,即便是三伏天已过,处暑也到了,按往年经验也有可能出现“秋老虎”。且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有的地区在出伏之后天气不仅没有变凉,还出现令人难耐的高温天气。“秋老虎”大多发生在每年的8月下旬至9月,这段时间通常是每年处暑后半个月左右,有时会持续一两个月。

从我市近期的天气情况看,出伏后,雨水马上到访。根据气象资料分析,从出伏到月底,我市将有两轮较强降水天气过程,在这期间,天气转换较快,气温随之波动,市民在注意防范强降水天气的同时,也要根据天气变化,预防感冒。

养生技巧:多吃豆类,提防秋乏

处暑时节,白天气温高,早晚温度低,温差较大。此时,人体出汗明显减少,水盐代谢功能逐渐恢复平衡,进入生理休整阶段,机体容易出现疲惫感,产生秋乏。化解秋乏,要保证充足睡眠,早睡早起,避免熬夜;饮食方面宜“以咸补之,以甘泻之”,多吃豆类,多吃西红柿、茄子、马铃薯、葡萄和梨等食物。

在我国民间,有“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处暑正当暑”的说法。处暑过后,日常生活要特别注意:早出晚归者要注意添加衣服,特别是夜间外出,要多穿衣服;早晚可适当运动,中午气温偏高,可避免室外运动,特别是患有高血压的中老年人,不宜晨练一直到太阳当空。

在日常饮食上,有些人在处暑过后胃口大开,但此时不宜多吃肉类等高蛋白食品,可选用适合健脾胃的食物,如薏米、莲子、扁豆、冬瓜等。

链接:古诗里的处暑之美

早秋曲江感怀

唐·白居易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

池上秋又来,荷花半成子。

朱颜易销歇,白日无穷已。

人寿不如山,年光急于水。

青芜与红蓼,岁岁秋相似。

去岁此悲秋,今秋复来此。

闲适

宋·陆游

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

柴门傍野水,邻叟闲相期。

处暑

明·张穆

一岁频过处暑天,单衣林麓胜情偏。

田无负郭供公役,邻有藏书借为编。

山市每欺沽酒近,岩居深德种桃先。

宵来疏雨添无赖,尽夜绳床恣意眠。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