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故事| 从送文化到“种文化”——解码乡村文化振兴的房县探索

秦楚网讯(十堰日报)通讯员 王超亿

近年来,房县在乡村文化振兴探索上注重激发内生动力,通过培育一批文化志愿者队伍、挖掘一批乡村文化能人,从送文化种文化到创文化,在农村广阔天地留下了一批永不撤离的文化“轻骑兵”。

汇集志愿力量 激活“一池春水”

在房县窑淮镇陈家铺村,笔者还未踏进村党支部书记林云东家的院门,就听到热闹声不绝于耳。院子里,四五名村民正排练房县花鼓戏;堂屋内,器乐团的大爷们正在磨合新曲子;东偏房,刚化完妆的“演员”正在换演出服……

65岁的陈玲玉一边忙着指挥排戏,一边感慨:“过去陈家铺村的热闹,是搓麻将、扯是非。”

2019年12月,一支文化志愿者团队走进陈家铺村。此后,每周五下午至周日下午,文化志愿者都会赶来,在村民中开展舞蹈、戏曲、音乐等方面的培训。

如今,陈家铺村不仅组建了舞蹈团、戏曲团、器乐团,还成立了艺术团,村民创作了30多个充满乡情、乡音、乡味的文艺作品,还曾举办乡村“春晚”。

在文化志愿者的带动下,丰富的文化生活凝聚起陈家铺村的人气,提振了村民增收致富的心气,激活了乡村文化振兴的内生动力。

村村有“宝” 激发“种子效应”

在房县广大农村,有文化、有组织能力、愿意为乡村文化发展贡献力量的人被称为“村宝”。这些农村本土文化能人,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发挥着“主力军”作用。

家住土城镇的广场舞爱好者李琴就是其中之一,她带领的群众广场舞蹈队从最初的几个人发展到现在的80多人。

“我们喜爱跳舞,主要是为了强身健体。如今镇子发展得好,文化广场也建得气派,我们练舞有了好去处。”李琴说,“以前大家聚在一起总喜欢东家长西家短,现在聚到一起就讨论怎样把舞跳好。通过舞蹈陶冶情操,大家的精神面貌也改善了。”

像李琴这样的“村宝”还有很多,比如筹办农民剧团的赵国忠、组建农民合唱团的周军……截至目前,该县20个乡镇共挖掘“村宝”1000多名。他们像一粒粒种子,在广袤田间生根发芽,让乡村文化更有生命力。

新乡贤回归 创新文化供给形式

走进古色古香的房县西关街,一家名为“秉文”的书店吸引了笔者目光。轻轻推开大门,只见三面书墙直通屋顶,大人围着桌子,小孩席地而坐,津津有味地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大厅内弥漫着蛋糕和咖啡的香味。

取“秉承文脉”之意的秉文书店是房县首个私人书店,由退伍军人、县作协会员何近近创办。书店内陈放各类书籍近两万册,其中收藏本地作者反映房县文化的书籍300多册。书店同时制作、销售烘焙休闲食品,所有进店游客无论消费与否,均可免费阅读书籍。

为更好发挥回归乡贤文化引领作用,房县探索“特色小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等新模式,挖掘文化资源、提供文化服务,推动“产、城、人、文、旅”融合发展。其中,以秉文书店为代表的新型书屋就有近20家,成为西关街以商养文、以文促商,打造文旅融合业态的新亮点。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