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如画的中峰镇。
在竹溪中峰镇,明朝时曾出过一位朝廷重臣。他就是徐成楚,曾任兵科都给事。正是他婉言进谏,免了乡民朝贡“香稻”之苦。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年),徐成楚中了举人,万历十四年(1586年)会试登丙戌科唐文献榜第九名进士,授直隶大名府内黄知县,后擢升为礼科给事中、兵科都给事等职。
发动民众捕杀蝗虫
徐成楚(1553—1604年),字武岳,号衡望,竹溪县中峰小南沟人。系东园徐氏十二氏孙,生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少年时随其父徐柏于荆襄上庸间做生意,稍长,又随其父在竹溪开杂货店,并兼营农事耕作。然后以农为本,生活才安定下来。
徐成楚年幼时就喜好读书,无论是帮父亲做生意,还是农作之余,都会挤出时间发奋读书。他博览群书,非常关心经济和农业,对军事方面的书籍也很留意。他经常说:“为学之道,务以力行为主,不事浮华,不从奢靡,廉明方正,方是圣门有志之士。”
因此,他在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年)参加湖广乡试高中举人,万历十四年(1586年)会试登丙戌科唐文献榜第九名进士,授直隶大名府内黄知县,时年三十三岁。
在内黄任上,为官以廉,为政以勤,励精图治,多有政声。
万历十五年(1587年),夏秋大旱,免田租十分之七。
万历十六年(1588年),春灾,煮粥赈谷,人多疫死,于四关立“漏泽园”葬之。
万历十七(1589年),立社学。
治理内黄期间,徐成楚重视水利建设、桑麻畜牧,对豪强墨吏从不宽容,依法裁处,除暴安良,深得民心。
当时邻县为蝗虫所害,徐成楚发动民众绕境捕杀,蝗虫临境而不入,因此,岁无大歉,民有小丰。
仗义执言不避权贵
竹溪县中峰镇乡贤馆徐成楚塑像。
《郧阳府志·人物志》有这样一个故事:“除内黄令,有讼鬻田不鬻井者,阳不应,使人浚井,得铁镇枯骨,乃十年前田主所潜杀布商也,遂按伏法,擢给事中。”是说徐成楚任内黄县令时,有人上衙门告状,说田主卖田不卖田内之井。徐成楚觉得事情很蹊跷,他表面不答应告状之人,暗地派人疏浚水井,从井中淘出用铁镇压的枯骨。原来是十年前田主暗杀了布商,沉入井中。核实之后,遂将田主处斩。此案一破,惊动朝野,内黄百姓直呼青天。因政绩斐然,徐成楚很快就被擢升为礼科给事中。不久,又升任兵科都给事,兼任刑科给事。
徐成楚在朝廷忠贞勤勉,清廉自律。既任言官,遇事莫不慷慨陈词,详述利国利民之道,即使边廷有事,亦必细心查访,奏启请命,边境因之强固,四民赖之而安。
仗义执言,不避权贵,不循私情,亦不计较个人得失。对贪劣惰吏,或横行乡里者,绝不放任姑息。朝野当道,无不忌惮三分。京中有谣:“行行且止,须避瘤子。”瘤子就是指徐成楚,因为他有大脖子病,人们背地里称他“瘤子”。
他还熟知军机,在兵科都给事任上,凡有边患,均运筹帷幄。镇帅之能否,用兵之多寡,敌人之趋避,无不言之凿凿,了如指掌。当时,兵部因为倭寇为患朝鲜,请求查封以解朝鲜之危,徐成楚多次上谏,没有采纳。不久,倭寇并忧国境,查封海禁的事也没有结果,徐成楚上《抗章疏》,最后阁台和兵部两位大臣因误国而获罪,使朝野肃然。
徐成楚论事识大体,不随流俗,亦不矫异,以公允合义为主。明神宗时,有世袭的百户王守仁说他的祖父曾经寄百万财物于楚地某宗藩官邸,愿意把这些财物捐献给朝廷,用作修复失火烧毁的宫殿。神宗听后立即派人接洽这件事,徐成楚慨然劝谏,宗藩至重,竟然有奸邪小人以莫须有之言构陷,其若社稷何?乃痛陈奸诈,谏止神宗。
他奏疏很多,今仅存《遇火灾进谏疏》、《请简老成疏》、《求明示疏》《陈时事疏》,均载同治版《竹溪县志》。
婉言进谏免乡民朝贡之苦
神宗时,传竹溪产异种“香稻”,加征“香稻”数十石,作为皇家特贡,致使家乡农民百数十人肩挑背驮,负囊朝贡,苦不堪言。徐成楚婉言进谏,指出此米虽佳,但久食必生瘿瘤,并说自己就是如此,负囊朝民亦如此,神宗遂宣令罢免此贡。乡民感激,制作万民伞,以彰其功。
徐成楚家中虽然不算殷实,但是侍奉双亲,教育弟弟,无不竭诚尽力,乡里甚为钦慕。遇有无力举办婚丧者,必解囊相助。他在京城为官多年,两袖清风。所得俸禄,亦多为乡里共襄善事。而家中生活,力奉节俭,男耕女织,井臼自采。一门孝友,宗族和睦,使乡里尊崇,当朝亦甚嘉许。钦命对其父母妻孥,均受恩荣封诰,以示旌表。
徐成楚对朝廷尽忠,对父母尽孝。回乡丁忧期间,也不忘县邑人才培养,倾力支持兴办县学乡学。同时,非常重视对后代的教育,还修订家谱,撰写家训。
丁忧期满,回京复命时,因哀劳过度,身体不支,行至襄阳途中病逝,时年五十二岁。朝廷顾念其一生功绩,钦命隆礼赐葬。因为官清廉,囊无余资,且家境也不宽裕,一应丧事,除皇家钦赐外,皆为乡党亲族照理。
徐成楚生性纯朴,所思所为,必尊祖训,虽在京城为官,日理万机,勤于国事,但归本思源,孝老爱亲,尤为忠孝家风之楷模。
徐公去世后,葬于县西四十里处的烂板沟。朝廷赦封其为“文林郎”,长期供奉于明清两代的竹溪县衙文庙乡贤祠内。(孟正圣)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