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十堰讯 通讯员 刘涛 报道:张湾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革故鼎新,一手发挥城郊地理优势,工业区位优势,努力提高就业水平;一手抓生态建设,探索出“生态保护+城郊旅游+消费扶贫”新路子,趟出了助力村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
碧水青山环绕着村庄。
张湾集老区、库区、山区、城区、工业区于一体,全区农村户籍人口5.99万人,2013年底全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628户13140人。和十堰域内大部分县市区相比,张湾区地处城区,纸面上的脱贫任务看似不重,但面临着贫困人口分布不均,人均资源不足,城乡二元矛盾等多方面挑战。
“张湾区要赢得脱贫攻坚战役的最终胜利,确保区内贫困人口脱贫不返贫,脱贫能致富,必须立足张湾特色。”张湾区委书记刘宇飞说。
张湾战贫的基础和底蕴
张湾的特色是什么?张湾区是东风公司最初兴盛的发祥地,是全国汽车产业化程度最高、汽车产业链条最完整、产业集群优势最明显的特色城区。张湾辖区内有东风商用车公司、零部件公司、装备公司、特种商用车公司、东风实业公司及其所属专业厂50余家。
张湾区拥有优渥的生态资源。域内88条河流均汇集流入丹江口水库,其中堵河汇水面积10668平方公里,黄龙滩水库库容总量超过11亿立方米,水质连续多年稳定保持在二类以上标准。张湾区森林覆盖率超过80%,黄龙滩国家级湿地公园、四方山生态公园、大西沟、白马山,这些自然生态区构成了张湾区绿色生态宝库。
村民采茶忙。
张湾还是全市“一心两翼三高地”区域和产业布局、“一主四大四新”产业体系和“现代新车城、绿色生态市”蓝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园两带”重要支点,是“两山理论”积极实践者。
在产业、区位和生态优势加持下,张湾区一方面依托雄厚的工业基础,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增加农村居民生活舒适感、幸福感,增加城乡互联互通,鼓励富裕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同时优化营商环境,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社会资源进入乡村发展特色产业,创造就业机会,方便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
另一方面,张湾区利用优渥的生态资源,加大农村生态环境改造,优化乡村环境,按照“城乡一体,农旅融合”发展思路,围绕“一乡一业,一沟一特,一村一品”产业模式,推动城郊特色农业转型升级,在当好城区“菜篮子”、“果篮子”的同时,大力发展城郊游,吸引市民走进乡村,鼓励消费,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30分钟”交通圈里的美好生活
在张湾区交通规划图前,方滩乡党委书记付海波将“二方路”着重标红。“依托交通改善,方滩乡将在未来一到两年内,实现与主城区的全面对接。”付海波说。
“二方路”(S447张湾区叶湾至方滩段)起于红卫街办叶湾,接G316西部复线与兴业路平交,终点为方滩乡,届时,从红卫到方滩行车时间将由原来的40分钟缩短为15分钟。
让付海波心动之处在于,交通路网的改善,方滩与城市的连接更加紧密,张湾强大的工业辐射能力,将通过新建道路,源源不断流入方滩,方滩人民进城务工,也将更加便捷。
交通曾经是方滩乡发展的瓶颈。方滩乡生态优渥,全乡七个村,村村有特色产业,但过去受制于交通,全乡发展被严重制约。精准扶贫启动以来,方滩乡扩宽了堵河两岸公路,水泥路实现了村村串连,交通环境改善后,湖北爱特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等一批市场主体相继选择落户方滩,村民实现了就近务工致富增收。
张湾有工业基础,有近郊优势,为了激活这一优势,让市场主体走进来,让富余劳动力走出去,实现资源的双向流动,帮助百姓致富增收,近年来,张湾先后建成12条城市主干道和4条乡镇主干道,硬化通村公路130公里,打通“断头路”25公里,新修旅游公路35公里,开通城乡公交线路10余条,基本形成了城乡“30分钟”交通生活圈。
“现在公交车通到家门口,进城半个小时就到。”张湾区西沟乡岳竹村李强谈起出行变化,止不住话匣。岳竹村距中心城区40余公里,过去村民进城,除去等车时间,步行时间尚需一个多小时。2017年,十竹路岳竹关隧道打通,一条标准化的二级公路连接起西沟乡几个村庄,村中年轻人骑摩托车到西城开发区工厂务工,只需要半小时。村中,天麻、石榴等特色产业也发展起来了,贫困户就近务工,户均增收超过2万元。
市民在张湾区采摘园游玩。
现在的张湾,城乡间隔阂越来越模糊,农村劳动力更加方便进入城市务工,城市工业企业也将生产车间建在乡村,张湾强大的工业辐射能力已经显现。
李照明是柏林镇小堰村人,以前全家经济收入全靠他外出打工,可是李照明缺文化、没技术。
2018年,湖北凸凹模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行动中,结合小堰村实际情况,投资500余万元建起扶贫工厂,主要生产汽车零部件。李照明在扶贫工厂上班,计件拿工资,多劳多得,每月工资都在3000元以上。
近年来,张湾区强化政企对接、村企对接、园区对接,搭建就业服务大平台,引导双亿企业、挂牌上市企业等龙头企业开办扶贫工厂,将工作机会送到乡村,创新“打工经济”模式,让贫困群众可以就地打工、居家挣钱,务工和照顾家庭两不误。
另一方面,张湾启动“四好农村路”攻坚战,不断完善乡村交通路网,提升农村交通运输条件,普及通村公交,构建了干支结合、联网成片的农村公路网络,打通乡村振兴主动脉,让更多贫困人口就近就地进厂务工,充分发挥了张湾工业的强大辐射力。在基础设施改善的加持下,近年来,张湾区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实现户均1人稳定就业创业,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常年稳定外出就业5697人,通过合作社带动等方式实现就地灵活就业900余人,全区综合就业率超过92%。
“只有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突破农村发展瓶颈,才能让更多人才流入乡村,让更多消费流入乡村,让更多投资流入乡村,打通城市与农村共生发展的‘最后一公里’,从而让乡村振兴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让乡村振兴真正惠及更多的乡村老百姓。”张湾区委副书记、区长周玲说。
以旅促农,让绿水青山变现
6月29日,张湾区柏林镇白马山村,碧波粼粼的河水,人们嬉戏玩耍,村里的特色农家乐,顾客盈门。
“现在,每天进村的游客约有一百多人,如果在双休和节假日,游人会更多。”村党支部书记闵昌顺说。
白马山村平均海拔400米以上。过去,村民散居在沟岔和荒山上,人均不足3分地,年人均纯收入不足2000元,村民温饱都成问题。
精准扶贫启动后,白马山村在发展茶叶产业的同时,依托秀美的自然风光,着力发展生态旅游业,以提高生态产业附加值。
为了配合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白马山村对村容村貌和基础设施进行了完善。现在的白马山村,茶文化墙、茶文化雕塑随处可见,公共厕所有序分布,生态河道干净整洁。
生态资源丰富的白马山村,成为人们近郊游的首选之地。2019年,白马山村举办民俗文化旅游节,共接待超过五千名游客。人们来到白马山村,品茗茶,观美景,爬名山,巨大的人气也带来了商机。
“一天营业额超过一千元,土鸡蛋、干笋、红薯干等土特产一天也能销售好几百元,家庭年纯收入达到七万元。”白马山村“陈氏农家乐”老板陈波高兴地说。
拥有大山大河的张湾,在精准扶贫中如何打好生态牌?“以城带乡、以旅促农、农旅融合”是其核心。
优美的生态环境,旖旎的自然风光。
张湾区通过引进市场主体参与和政府投入相结合的方式,先后培植了黄龙生态旅游区、生态七彩西沟、方滩堵河画廊、汉江樱桃等张湾旅游扶贫特色路线,建成了以黄龙斤坪村现代农业生态示范园,花果街办花果山和百龙潭,西沟乡相公村桑皮垭和荷塘月色,柏林镇白马山民俗文化村等一批特色产业示范村。通过深入开发生态资源,引导市民下乡旅游、下乡消费,激活农村经济,带动农户增收,探索出“消费扶贫”新模式。
在制定扶贫政策的同时,张湾区还将扶贫政策与全区发展战略积极对接。全区以316国道为主轴,以大西沟、堵河为两翼,全力打造七彩西沟和十里堵河画廊,“一轴两翼”的发展总战略与精准扶贫战略不谋而合。
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强农,张湾区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城郊生态游憩带建设,促进文化休闲、旅游观光、农业体验融合发展,努力把生态潜力转化为发展优势。
张湾区委副书记杨丹华说,近年来,张湾区坚持“以城带乡、农旅融合”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以市民消费需求为导向,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把农业向休闲、观光、体验转型拓展,美化乡村生态环境,开发乡村消费市场,吸引市民下乡消费,用消费激活农村经济、带动农民增收,以此实现农旅共荣、乡村振兴。
脱贫路上,每个党员都是一面旗帜
“和两年前相比,变化天翻地覆。”端午节刚过,郧西人朱桂花来到张湾区西沟乡黄土村看望她的妹妹朱雪丽,黄土村的变化让朱桂花印象深刻:马路变宽了,河水变清了,植被更绿了,文化广场、垃圾转运站、村民活动中心一应俱全。晚上路灯亮起,村民们在户外跳广场舞,和城市居民的生活一模一样。
几年前,黄土村还是远近闻名的穷山村,朱雪丽当初嫁到黄土村,与家人还闹了不少矛盾。现在,黄土村不仅变美了,还实现了整村脱贫,变化离不开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2018年村党支部换届,29岁的“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学员秦垚当选黄土村党支部书记。秦垚上任后,带领村两委整合“山、水、林、田、路、房、景”等资源,并在全村开展“党员先锋岗”活动,组织全村23名党员,先后对村庄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和外墙粉刷。村党支部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支持,先后对村庄道路进行硬化和村级道路两旁植绿补绿,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
在党支部带领下,黄土村成为水清、岸绿、景美,游人如织的美丽乡村。村集体收入由2018年的5万增加到现在的14万。
“必须将党建工作作为引领一切工作的主线,尤其是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更要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张湾区扶贫办主任袁军说。
近年来,张湾区委牢牢抓住基层组织建设“牛鼻子”,聚焦脱贫攻坚摘帽,实施“头雁”工程,全力提升基层组织战斗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的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彰显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美丽乡村幸福田园
五年来,在精准施策之下,张湾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和阶段性成效。区委区政府先后出台了易迁安置、产业扶贫、就业创业、教育资助、医疗救助、政策兜底等全方位的扶贫政策,对“三类”特困人员实行区级“兜底”保障,在全市率先实现了教育资助全覆盖,全面落实贫困人口“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医疗救助+补充保险”四位一体医疗保障政策,保障贫困群体的生存权、发展权。
2019年4月29日,湖北省政府发文,批准17个达到贫困县退出标准和条件的贫困县 “摘帽”,十堰市张湾区位列其中,这标志着张湾区这个省级贫困县终于甩掉了 “贫困帽”。
五年来,张湾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23%,下降至2018年的0.1%,张湾区创造的精准脱贫模式,已经成为秦巴山片区全面小康社会样板,张湾区对脱贫数据的常态化监测排查、全覆盖主动纠错手段,由国务院专门发函在全国推广。
小胜不足喜,须积小胜为大胜。为统筹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加快乡村振兴战略实施,2020年3月,张湾区委、区政府联合发布《张湾区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激励机制(试行)》的通知,制定专门措施以推进乡村产业、人才、生态、文化、组织全面振兴,其内容主要包括扶持标准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持续推进农业市场主体规范化创建、支持农业市场经营主体参与项目建设、加强乡村人才技能培训等共计30条,其中单项最高奖励额度达到100 万元。
现阶段张湾区将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持之以恒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坚持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用摸得着、看得见的发展变化和脱贫成效,赢得群众的信任、支持和拥护。
请输入验证码